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帝国>第六十五章 包严欧宽

第六十五章包严欧宽

第六十五章包严欧宽

王景范在回到京师经皇帝亲自于御书房诏试之后,也就突然间俨然成为一个官场新星――王景范的官职虽低但架不住是皇帝最新宠信之人,与之结ja哪怕在皇帝面前提上自己一句,那也是仕途上一个莫大的机会,须知仕途艰难如逆水行舟,人家宰相被罢黜之后尚有二次甚至是三次拜相的可能,自己不求拜相只是向上迈上一步就已是十分知足。

不过王景范对着摆在自己眼前的这些拜帖或是宴会请帖,心头也是不禁一阵茫然――他的身边所熟悉的人只剩下夫人韩慕雪,离得比较近的便是蔡恕和宋端。不过两人一个忙于书院事务,另外一个则是入军中尚无多少地位需努力奋斗,两人都不是这么轻易的来往于王景范的府邸,至于于文传和俞樾与狄惠兄弟四人则是返回渭州和汾州参加解试。于文传和俞樾已经通过了渭州的解试,现在两人在孟州李成庄庄园因为大雪路上难行遂耽搁几日。狄惠通过了解试,他的弟弟狄说却没有成功,狄惠决定放弃n闱,加之再过一个月便是新年,两人直接留在汾州家中,陪伴父亲狄青打算过完年再回京师。

狄说的天赋比狄惠差的远,更不用说他年岁还小,原本大家心中都清楚狄说的才学是远不足以应对解试的要求的,即便汾州那边并非是传统的文风鼎盛地区,他通过这解试的难度很大。不过王景范还是希望狄说能够尝试一下,毕竟制举这条路坎坷艰难远胜科举,他有一定把握让狄惠兄弟走这条路根本便在于他知道历史上苏轼过制举考试时的题目,只要自己有意强化一下这方面的训练,两兄弟纵然无法与苏轼才能相提并论,但也是有很大可能过关的。

狄说没有通过汾州解试,这也就意味着他没有资格参加制举考试,而等苏轼丁忧过后的那届制举考试他是无论如何也来不及了。王景范父子早先就存下这个打算,嘉佑二年的n闱若是能够通过那是最好不过,若是不行那就走制举考试这条路也可以驳一次机会,若是两者都失败,那也只能等熙宁变法时期的科举考试再说了――这是最下下之策,暂且不说到那时王景范多大的岁数,就是缓慢的官场资历积累也足以让他绝望。

熟悉的人几乎都不在身边,而那些帖子上的陌生人名有些是王景范早就闻名已久的,有些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只不过所谓的“闻名已久”的人中大部分倒是从《全宋词》上看到的,而现在他们当中大部分还都籍籍无名。这些人也并非是与自己有着同年之谊,眼下在京师开封的丁酉科进士莫说没有,就算有他也不知道。

“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在街头无人问。”王景范清楚这便是官场上规则,当然也只是低级官员的规则,这些帖子上没有一个邀请者官职能够在三品翰林学士乃至以上的人,也只有这些低级年轻官员会如此有些不顾面子的抓取一切可供利用的机会来搏取上位。看这些帖子上的介绍,其中倒是不少馆职官员,其余就是那些“文学选人”了――馆职皆为文学高选,不过馆职也有个别称“省官”,也是因为馆职官俸薄而得名。

同是馆职也有高下之分,这些在外人眼中年轻有为的青年馆职官员若是像王景范一般状元出身召对之后授予正馆职还好些,若是校勘虽以列入馆职但却是准馆职之列,正常升迁至少要校勘四年才升为校理步入正馆职之列,这还是要比王景范的“直馆”还差一个大等次,而后更有三馆秘阁排名先后之分――恋阙的年轻低级馆职虽是年轻,但架不住层层熬资历,先且不说正准馆职之间的鸿沟升迁,这么按照由低到高一路走上去也确实是极为让人厌烦,加之馆职官俸低远不如同级的地方官,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坚持留在京师,这就是民间笑传的“官”了。

“夫君,这么多请帖该先去哪一家?”韩慕雪帮助王景范整理桌上零散的帖子问道。

王景范笑着将手中的帖子轻弹了一下说道:“为夫这芝麻小官还能引来如此多的访者,看来还tn有炙手可热的味道,只是若所有的请帖都会过一遍,怕是这段日子都要忙于往来应酬了。况且为夫的新职尚要在中书得到确认,拜会那些大人们尚且都来不及,哪里还能顾及这么多?等为夫成为真正的直史馆再说吧……”

皇帝御书房亲自召对王景范,虽然当面许下了官职,但皇帝的口头承诺要变成真正的诏令还需要经过中书的确认。一般而言这样的诏令是不会被打回票的,状元回京召对之后试以馆职多直集贤院,但直史馆的也有不少,甚至第一个三元及第的宋庠被刘太后看重直接由大理评事破格升迁为太子中允,相比之下直史馆与直集贤院之间的小小差别自然不会有人去穷追猛打。不过王景范一,他也就不是馆职,这个时候去大肆参加那些馆职年轻官员的聚会,恐怕会给自己招来不少流言蜚语。

“一个都不去,这恐怕不好吧?”韩慕雪有些迟疑的问道。

王景范笑着说道:“没有什么不好的,中书诏令不下任谁也说不出什么来,况且不过一群恋阙且又不得志的馆职文官,留在京师穷熬资历妄想能够一天一飞冲天,这比宫n一夜变皇后还难得多,若天下都有这等好事,哪里还轮得到他们?”

韩慕雪知道丈夫一心想要做个地方官不愿意为京官卷入是是非非之中,可没成想在蔡州正做的有声有


状态提示:第六十五章 包严欧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