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丝诊脉!
人群中,不知道是谁喊出了“悬丝诊脉”四个字,当即引得全场一阵惊呼。
所谓悬丝诊脉,传说,古时因为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御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俗称“悬丝诊脉”。
至于历史上是否有悬丝诊脉的事情,而且病人的脉象是否能够通过丝线传递给医生,至少眼下的中医们,还真的没有人能够做到。一般来说,这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
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
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
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不过在历史上,还真的有悬丝诊脉的故事流传。其中最最著名的,就要算是药王孙思邈与长孙皇后之间的故事。
相传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公询问,后者则是推荐了当时位于华原县的孙思邈。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等到孙思邈进宫,唐太宗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
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
之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 “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之后唐太宗虽然有心留孙思邈执掌太医院,但是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已经让后人无从考究,但是既然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往往都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尤其是现在,当看到苏玄竟然拿来了棉线,而对方又是一个体质特殊无法切脉的病患,跟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中医无法直接接触病患的条件相仿。唯一能够让他们想到的,也就是悬丝诊脉了!
而且苏玄甚至还考虑过细绳材质是否会影响到病患体质考虑,这才询问了病患内衣的材质,按照材质寻找来纯棉线绳,若不是要悬丝诊脉,那又是要干什么呢?!
果然,苏玄的动作没有让众人失望。
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将线绳轻轻系在了唐瑄的手腕上,既能保证棉线绳贴着唐瑄的手腕,又不会太紧造成肌肤的压迫。
经过刚刚的观察,苏玄已经发现,唐瑄的体质,不仅仅是简单地被他人碰触会过敏,毕竟李一河诊治的时候,并没有身体的直接接触,可还是出现了过敏红肿,显然是稍微大一点儿的压迫同样会产生红肿的症状。
考虑到这一切因素,苏玄将两根纯棉线绳绑好之后,另一端则是搭在了自己的手指上,整个人屏住呼吸,感受着从纯棉线绳另一端传来的微弱震动。
若非苏玄修为进阶到了练气期三层,整个人的五感被无限的放大,他今天也不会选择用选择悬丝诊脉这样的方法。而且用了悬丝诊脉的方法,苏玄也能在最大限度上震撼住闻人明龙,让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省的回头他总是过来找自己的麻烦。
事实上,既算是没有棉线搭在唐瑄的身上,苏玄在足够近距离之下,甚至只是凭借肉眼的观察,也能看出她脉搏处血液跳动的规律。只不过若是单纯说是用肉眼观看的话,实在是有些骇人听闻,苏玄最终还是决定用悬丝诊脉的方法。
就在众人望着苏玄的动作的时候,很快的,苏玄便完成了自己的诊断。
扭头看看放在诊桌上面还纹丝未动的空白方纸,苏玄利索地直接撕下来一张,刷刷刷写好,这才站起了身子,张嘴说道:“好了。”
按照比赛的规矩,每一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