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华夏之剑>第365章 上善伐谋

解散议会的申斥诏书与第二日一早由宋翊在参议院会议上高声诵读,欧阳轩面沉似水,一脸凝重之色,坐在主席。诏书宣读完毕,宋翊一挥手,警卫团一个营的人马涌入会场,每两个人负责一个前议员,执手而立。

“朕不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是受何人指使,但朕想说,无论是谁,你们回去告诉他,与朕斗,与华夏国民斗,他们还嫩了点。依据宪法,朕有权解散参议院,参议院的职责暂由朕代之。三个月后大选完毕,再交还职权。朕已下令将尔等言行及朕的诏书昭告天下,全民皆兵乃是华夏立国根本。民强则国盛,尔等却是主张尊卑有序这等儒学谬论,崇尚奢靡,追逐财货。朕来问你,若论钱财,尔等可比过朕?若论奢华,朕恐怕却比不过尔等。这次朕让尔等去边关,就是让尔等看看什么叫军人,什么叫民意。莫要以为你们是各州民选,即以为代表民意。不过是你们背后的主子操纵而已,民无共识,国无宁日。儒学那一套,朕要在华夏彻底绝了。今次朕在这里立誓,若是找不到你们背后的主子,朕自辞帝王”。欧阳轩说完狠狠地一掌击打在了主席台的案桌之上,楠木的桌子瞬间碎裂为数块。

欧阳轩头也不回的回了承乾宫,宋禹早已等候多时。“可曾查明?”。

“回陛下,此事早在属下掌握之中。涉及参议员八十四人,众议员六十五人。幕后指使为当年流放美洲的儒学之士后裔,其中为首者为孔丘后人孔征。如今已被白狼队控制与终南山基地,昨日夜里白狼队和羽林军各部总计抓捕已查明鲁盟党人一万三千人。反抗者四百余人,已被处决”。

“再用重刑好好审审,既然他们讲究尊卑有序,朕就按他们的意思办。因涉及机密,将他们极其家眷秘密运往荒岛处决。来人拟诏:孔孟余孽鲁盟党事涉叛国,儒学祸国,特此解散,成员及其家眷驱逐出境;今此任何有儒学背景之人,不得参与被选举”。“诺!”。

一场风波就这样悄然无声的在秘密处决了二十余万人后,归于了平静。一封诏书让华夏百姓明白了背后隐藏的秘密,对欧阳轩和密事司则更加充满了敬畏。让华夏国人深深感受到了悬在头顶那把神圣之剑的威力,无论何时,只要国家处于一种不安状态时,总能看到欧阳轩的身影。

对普通的百姓来说,生活在华夏是无忧无虑的,追逐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华夏百姓一生的追求。但对那些有着其他企图的人,则是危机重重,除了要躲避无处不在的密事司,还要应付神出鬼没的皇帝和他的羽林军,更要命的是要面对团结一心维护这个国家的百姓。这次鲁盟的结局也给这些人当头一棒,华夏不再是自由宽松的沃土,因此纷纷向中原、倭国、朝鲜、金国、印度城邦、欧洲各国逃亡。短短的一年,逃亡者居然达到了五百余万人,这其中不乏华夏商界精英、地方政界核心、大学讲师。大部分逃亡到了中原,少部分去了还处于战国时代的倭国,只有很少一部分商人去了欧洲。按照华夏法律,放弃华夏国籍,即视为叛国,包括其后裔在内,终生不得回国。再加上华夏各个钱行没有国外分支,他们相转移财产也是相当困难。留在国内的土地和财产充公,再行分配。

内府对外的征战进行的异常顺利,两千七百万的军队,从各个边关蜂拥而出,交替掩护杀向各个主要目标。对奥斯曼内府采取了四路大军,三百万人,交替掩护横扫了两河流域,兵锋直抵波斯湾,于印度洋战区的军队会师,在折向东,从印州边关回师。对莫斯科公国,则是六路大军,四百万人,从卫州和西巡山各个边关出兵,交替掩护,合力攻下了一座座城镇,会师莫斯科城下。面对浩浩荡荡的华夏大军,莫斯科大公选择了逃亡波兰王国。华夏兵锋再次分为五路,一路向西挺进,跨过当年欧阳铎和赵堰立碑处的多瑙河,擒了逃至奥地利的莫斯科大公和奥地利国王,饮马莱茵河畔,立碑南下。再从海上和陆地两向夹击,进入了亚平宁半岛,陈兵罗马城下。远征军和大西洋战区也没闲着,带着铁甲巨舰浩浩荡荡的兵分四路杀向地中海,沿途摧毁了数支西班牙、葡萄牙舰队,带着俘虏登陆亚平宁半岛。近六百万军队将罗马团团围住,不攻,不打。只是偶尔有两发炮弹落入城中,直到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亲自出城,和谈。

作为领军统帅,舒威对教皇什么的不感兴趣。在训斥了一番后,签订了《罗马条约》,教皇不得干涉东正教在华夏的传播,禁止教廷派主教前往华夏,天主教不得在华夏传播和赔偿黄金五百公斤等条文。至于条约是否有效,这点不是舒威考虑的,他根本就没寄希望与条约。签订完条约,领了一部分黄金后。舒威下令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海陆联合军事演习,才带着投靠而来的数十万犹太人,沿着地中海沿岸浩浩荡荡的班师回国。大西洋战区则从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与印度洋战区进行了一次有欧洲各**事使节参观的,陆海空联合军事演习,说白了就是一次武力威慑,通过军用时空门回了本部防区。针对中原和金国,按照欧阳轩的指示,各边关大军蜂拥而出,横扫边线五百公里的城镇,撤军返回。

历时两年的战争旅行,终于画上了句号。世界各国也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莫斯科大公和奥地利国王在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后,各自缴纳了五十公斤黄金后,


状态提示:第365章 上善伐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