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个难题:夏天的臭面子不好处理。冬天好办,将臭面子攥成团,放在仓房里的大缸里,一吃就是一冬天。但夏天不行。过了半个月之后汤子就变臭了,就是俗称的臭面子了。开始还好,过了二十几天之后,就臭得一道街都能闻到了。就是臭了,庄稼人也不会扔掉的。一年到头的,顶着日头,弯着脊梁,能收来多少苞米呀!吃吧,反正不会吃死人。”
“但父亲来到裕山屯的第二年真的就吃死了人。一家姓刘的本地富裕户的独生儿子就因为夏天吃了泡了一个月的汤子送了命。全屯的人开始时都怀疑不是:谁家做汤子不是一做就是一大缸呢,吃了都活蹦乱跳的、没看见谁死呀!况且他家的大人,还有其他三个女孩也都吃了,也没事啊。”
“但后来他家的三个女孩接着吃了,没吃多少就吐起来,一阵阵的,几乎连肚肠都吐了出来,人们才相信。于是人们就不敢在最热的时候做汤子了。不做倒是好办,但吃什么呢?”
“汤子是南边的汉人北移时带来的吃食,是粗粮细作,也得到了当地满人的青睐。满人原来的吃食只是肉类。煮肉烤肉酱炖肉炸了做锅包肉,努尔哈赤和多尔衮是马背上得的天下嘛。后来他们跟汉人学会了耕种,在这片肥得流油的土地上,学种黄豆种玉米种小米种高粱,还种红小豆糜子还有饭豆。这些作物都是粗粮,都只能一个做法:煮或是做粥。南方人种的大米很好吃,但那要用大量的水,咱这里只有水塘没有河,离了松花江还远,挑水灌溉,得多大工程呢?”
“一个汤子热天还不能做,整日价吃粗粮做的米饭,穷人家还行,但家里有些钱的,就擎了饭碗吃不下呀!集上有大米和白面卖,就买来吃。大米好做,放在锅里煮,锅底还会有一个香喷喷嘎巴脆的糊嘎巴,面粉就不那么简单了。”
“看到镇里的饭堂里什么都有:饼麻花油条馒头,还有和汤子面一样的叫面条的玩意。他们就照葫芦画瓢的买回了面粉让自家的老娘们做上了。可她们做的那叫什么呀。做馒头时把面碱放多了,蒸出来像马粪蛋子似的,还有面条,吃到嘴里一点咬劲也没有。谁会做呢?他们把目光锁定了父亲。虽然父亲家里只有他和奶奶两个人,他们是从黄县来的,是地道的山东人。他们会做。”
“父亲那时只是十八岁,奶奶眼睛看不见,都是他做饭。那馒头做的真叫喧哪。还有那面条,做得一根根比汤子还细还长,筷子挑着都能举到头顶。还使着根像孙悟空金箍棒似的光溜溜的棍子,问他,说是叫擀面杖。哪有这么长的擀面杖啊!咱屯的富户就属老英家和老刘家了。英刘两家于是就请他去帮忙。只见他在面里加了一些碱面,把面和得又硬又艮,真的就擀出了又长又细的面条。放了酱油和醋再加些大蒜,或者做了勾了芡的卤子,汤子哪里能比呀。农村人的嗓门大,谁家有了事一传俩俩传三的,很快满屯子就都知道了父亲会做一手好面。”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真的就是这样。父亲很快就惹祸上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