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伊拉克风云>第二十五章 午后

遇到抵抗的第四机步师官兵在第一时间知道了形势的复杂性,国家副主席易卜拉欣-瓦特班和师长穆塔瑞下达了“平叛”的命令。有人表示怀疑,但是穆塔瑞的一些嫡系人员已经向对面开火,随即对面的机*就扫射了过来。

子弹打在战车上火星飞溅,顷刻间就有人受伤倒下,这一幕激怒了很多第四师的官兵,在别有用心的军官的煽动下,他们开始还击。战斗顷刻间爆,不过很多人都控制着事态的展,没有动用坦克和重炮,以避免对无辜市民的伤害和对城市的破坏。

不过这样的约束对于穆塔瑞的警卫连是无效的,他们冲到已有5o余年历史的巴格达地标性建筑萨拉非耶大桥前,在这里遭到了卫戍部队的抵抗。警卫连的**在对面的机*下被粉碎,伤亡了十几个人。恼怒之下,警卫连头目立刻下令让坦克上阵,四辆t-72b坦克冲上前去,用125的主炮逐个将机*工事炸上天去。

“轰”巨大的爆炸声中,古老的萨拉非耶大桥仿佛都在颤抖,那些印着伊拉克6军军徽,用伊拉克人民缴纳的税收购买来的坦克,正在用炮火践踏着这个国家的秩序和尊严。两群穿着同样服装的士兵,一个月之前他们还并肩作战,此时却在自相拼杀,宛如仇敌……

哈里曼苏尔称作“和平之城”的巴格达笼罩在烽烟火光中,这座城市曾经遭受过蒙古大军的洗劫,曾经被土耳其人占领,曾经被波斯人掳掠。今天当他的儿女们播洒鲜血,建立了足够强大的国家,让外来势力再也不敢亵渎它的光荣的时候,它却再度遭受了战火,在自己人的野心中燃烧着……

此时的乌尔德-谢赫-努瓦克,却来到了内务部队宪兵团的驻地。内务部队主要由内务部指挥,和卫戍司令部指挥的卫戍部队及巴格达军区一起组成整个巴格达的防卫。这其中巴格达军区力量最强,但是部队都驻扎在巴格达外围,没有命令不得进入市区。此次叛乱就是由军区下属的第四机步师动的,军区此时还没有搞清楚那些部队可以信任,可以调入市区平叛。

卫戍部队的任务主要是城区防卫,类似于中国的武警部队,这些部队的装备比起警察要精良不少,和正规的野战军比较那是远远不如。最重型的装备无非就是重机*和一些装甲车,没有坦克也没有反坦克武器。现第四师叛乱之后,卫戍部队迅参战,但是由于火力和战斗经验上的差距,局面有些难以支持。要不是第四师的部分官兵没有出力奋战,通往西区的桥梁早就失守了。

剩下的就是内务部队,内务部队由内务部管辖,主要监督各部队和军事部门的行动。通常情况下乌尔德的手伸不到这里,不过对于经营多年的他来说,还是有些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棋子比如内务部队宪兵团。

这个宪兵团在都驻扎了两个宪兵营,还有一个宪兵营在巴格达西边的拉马迪。在今天的行动之前,乌尔德就通过团长下达了命令,将宪兵团两个营的部队全部集中在巴格达西区一带的营房。宪兵们都不知道上级要下达什么命令,随着外面第一声*响,所有人的心里都是一沉。

这些宪兵不同于那些青涩的卫戍部队,他们都是久经考验的战士,也是对国家无比忠诚的士兵。在都生的*战,让他们的神经立刻紧绷起来,平定叛乱本身就是宪兵的责任。部队在*响后立刻集中起来,全副武装的在操场上集合。就在这个时候,金古情报局局长乌尔德-谢赫-努瓦克赶了过来,宪兵团团长跑过来立正,还没等他汇报,乌尔德就一挥手制止了他。

乌尔德走到森然整齐的队列面前,扫视了一眼疑惑的官兵,突然大声说道:“大家都认识我吧——我是乌尔德-谢赫-努瓦克,今天巴格达——我们的都,生了军事叛乱。金古情报局虽然事先得知了消息,但还来不及做出预防,丧心病狂的**们就把坦克开上了巴格达的街头!”

宪兵们都明白了*声响起的原因,大家的心里都是一震,原来竟然真有人胆敢叛乱!,未经许可请勿!想看更多精彩章节,登6.,支持正版!)乌尔德脸上的表情无比愤慨,沙哑的声音带着磁性:“战友们,我们和无数牺牲的先烈们奋战十年所建立起的这个伟大的国家,阿拉伯世界的灯塔和圣土,我们的伊拉克共和国,此时正处于极端危险的地步。有些人妄想使用暴力来篡夺国家权力,妄想背叛库赛-阿卜杜拉将军,就象当年的乌代-侯赛因一样,将自己个人的私欲凌驾于国家的法律和公正之上!你们我们能够答应吗?”

“不能!”宪兵团团长率先大喊了起来。

“不能”宪兵团的士兵们怒吼道。

“这是伊拉克共和国政府给我们下达的平叛命令——”乌尔德展开了一张文件,上面巴格达总理府的大印赫然在目。

“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内卫部队必须在情况失去控制的时候马上恢复都秩序,等候西线的大军回来整顿局面。我们要消灭所有野心家,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战友们,兄弟们,真主在上,穆斯林要为正义和责任而战——现在我命令所有部队立刻向巴格达城内出,立即逮捕所有与叛乱有关的敌对分子,立刻平息叛乱,恢复秩序!”

乌尔德的身份,他手中文件合法,团长也服从命令,以及在平叛焦急心理的作用下,宪兵们昏昏沉沉的列队涌出操场,登上车辆向巴格达市区各地开去。看着不断开出的军车,乌尔德将一叠纸递给了宪


状态提示:第二十五章 午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