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科幻未来>红警之回归祖国>第八十二章血战城防之临危受命

除了些许怜悯外长勇很明白,仗都已经打到这个份上了,交战双方都已经红了眼,都变成了野兽一般互相的亮出利爪,只要看见敌人就一定是厮杀,战争本身就是野蛮和残忍的,在战斗中就没有了什么仁义道德和所谓的公约。

在一名牺牲的志愿军士兵面前长勇突然停住了脚步,他发现这些士兵使用的都是一流的武器,而且军服的材质非常好,所有士兵的脚伤都穿着一种高帮厚底的胶鞋,这一身装备可以顶上帝国陆军一个班的武器装备总和,这一发现让长勇非常吃惊又羡慕,这志愿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他就像谜一样出现在大日本帝国皇军的面前。

陆续的又从几个志愿军士兵身上收集了几个他们的臂章后,长勇在土谷治男的陪同下回到了二十八师团指挥部,经过翻译了这些阵亡华夏士兵的姓名、籍贯、所属部队、兵种、技能等。长勇和土谷治男还有指挥部内的纳见敏郎都是目瞪口呆,这个志愿军到底什么来头?竟然有如此详细的兵员等级划分和操典标准!这可是连帝国也未完善和普及的东西。

长勇随便的拿出一名士兵臂章的翻译结果,只见报告上写道这名士兵军龄七年,二十六岁,隶属于华夏国民革命军,远征志愿军机械化步兵二师二零三团第二营,兵种为步兵二级狙击手,军衔sān_jí士官,还有一个臂章上写着战南京,保武汉,卫徐州,守土为国!

长勇等人很震撼,看来着臂章的意思就是说这名士官曾经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这在伤亡很大的华夏绝对算是你一名功勋老兵了,如果这名士兵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最少能作个连排长。

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让长勇等人惊出了一身冷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帝国皇军的对手是堪比德、美的正规军,这绝不是大陆支援的杂牌部队,也不是国民政府的中央军,这志愿军是国民政府派往缅甸那支由德、美教官训练的远征军也比无法比拟的一支劲旅,这绝不可等闲视之,这种正规化的部队带给帝国皇军将士的将是灾难性的后果,摆在眼前的庆良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不过还有更让他们堵心的事情,那就是庆良间城南侧门的突破口,已经被九六式一百五十毫米口径加农炮扩展到一百五十米左右的宽度,但是进攻的步兵第四十五联队的进攻却显得丝毫不见成效?

而重炮部队的火力压制,除了轰塌了城墙外杀伤并不是很理想,所以纳见敏郎决定向牛岛满再一次申请对庆良间城南突破口和附近民宅事实一次大规模轰炸,这次要使用纵火弹和**进行毁灭性攻击。

对于第二十八师团师团长纳见敏郎的要求,牛岛满给予了回复,帝国航空兵部队的油料全部是从美国和东南亚进口的,可以说每一滴都如同血液一般珍贵,所使用的航弹也是难以得到补给,孤军奋战的冲绳已经不能再有丝毫浪费行为。

但是,既然部下提出了要求,那么作为军司令官的牛岛满也不能断然拒绝,所以他命令纳见敏郎在这次轰炸后一定要做出成绩来,他虽不希望给部下留下一个不顾部下生死的名声,但也不会过于袒护和仁慈。

庆良间城南的攻防战最激烈时,尤其是在步兵第三十六联队联队长田村一大佐玉碎后,牛岛满曾经亲自抵达第二十八师团指挥部,城防争夺战的惨烈程度大大出乎了她的意料之外,牛岛满一直认为华夏民族不是什么善于之辈,原本就是靠民族融合与大屠杀发展起来的国家,只不过是这个国家被后来的不同王朝统治者利用中庸愚民之术把这个民族的血性给消磨了。

但是现在,在大日本帝国的逼迫下让他们已经回归本性,已经激发出了他们深藏在骨子里的兽性,冷兵器时期他们出现过很多强悍的军队,但那时的部队在伤亡四成以上就会陷入混乱和崩溃,而现代部队就是在伤亡一半或六成左右的士兵是也会陷入溃逃中,但是这些逻辑在庆良间却消失了,他们必须杀死每一名志愿军的首位官兵才能占领阵地,这对于牛岛满这种战略眼光超强的人眼中是很可怕的。

尤其是在长勇、土谷治男、纳见敏郎等人报告说志愿军所部的士兵竟然拥有兵种、专业、技能、武器操作等级这些资料,这些资教就记录在,一种如同德军荣誉袖标一般的臂章上?

至此牛岛满深深地被震撼到了,夺回庆良间的战斗给牛岛满带来太多与以前不一样的地方,他可以断言,如果加以时日文平必定会成为帝国的心腹大患,如果被其和美军占领重生那就会严重威胁本土安全,所以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一定要将文平所部全歼在庆良间,更要阻止美军登陆。

日军在城南的猛攻牵动着文平的心,日军新装备的九六式一百五毫米口径加农炮对于志愿军来说就是一个和大杀器,几炮下去坚固无比的城墙就会被轰塌。文平没办法,只能将城墙上磨合藏兵洞中进行方旭的部队撤下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部队的伤亡减少到最低,而城西,日军海军陆战队伊藤支队的进攻文平并不担心。因为伊藤整一指挥的伊藤支队,战斗力真的与第二十八师团这样的常备精锐师团相差太多,不单单战术死板僵硬,官兵的战斗意志也不够坚强。

所以,城西方向的战斗还不是太让人耗费精力,在加上伊藤支队缺少了猛烈的炮火辅助,守卫的部队压力也相对小了很多。而伊计与


状态提示:第八十二章血战城防之临危受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