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科幻未来>镜唐>第165节:夺镝

在几名大儒的教导下,太子李承乾学到很多东西,不仅仅是言谈举止和书本上的前朝史实,也包括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怀,接管大唐的帝王风范。包括魏征在内的几名大儒非常欣慰,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白浪费,为大唐培养出来一个合格的君王,继承李世民的伟大事业,继续把大唐的各项措施向前推进。

美中不足的是李世乾天生跛足,马周暗中观察,发现他的疾病类似于小儿麻痹症。这种病症是由外因引起的身体内部病变,一旦发病很难治愈。

这个病症使李承乾的性格慢慢变得与以前大不一样。

以前是谦谦君子之风,见了长辈和重要的人物,非常懂礼节,谈论得体,举止大方,使人如沐春风。偶尔的,还与宫内一些亲兵卫队,到长安城外去打猎,体会一下纵马驰骋是什么样的感觉,也体会下父皇李世民打江山的辛苦,与此同时也使本就不太强悍的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

在魏征等人的指点下,读了许多前朝的史书,以及了解许多身处逆境下的君王,如何扭转败局,反败为胜,树立了良好自信心。

于是,满朝文武都觉得,李承乾继续李世民的大统,登上皇位根本不是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部分人投机取巧,抱住李承乾的大粗腿,以便将来他继且大宝以后,博取个一官半职。

这些人里面,不泛都是小人。正人君子从不做这些墙上草随风倒的事情。太子虽然已经二十余岁,毕竟还是年轻人,玩心大,慢慢变得不务正业,荒废了本来应该由他承担的责任。

这里面包括杜如晦的次子,城阳公主的夫君,也即李承乾的妹夫杜荷。李渊第七子,李世民的同父异母兄弟李元昌,李承乾得称他一句叔父。还有一个是实权派。大唐开国元老,吏部尚书陈国公候君集。

李元昌是独特。与众不同,得到许多行家的赞赏。候君集虽然也有一些自身不可克服的毛病,但与李世民参与建唐之战,积累了许多别人身上不具备的实战经验,也是一个有能耐的人。

这几个人有文有武。本来都还算是正派人士。可是,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来一个消息,说李泰有争抢皇位的念头。

李泰是李承乾的亲弟弟,都是长孙皇后所生,李承乾是老大,李泰是老二,李泰爱好文学,工草隶,为人精明勇敢,深受李世民的宠爱。封卫王。可以这样说,卫王李泰与太子李承乾相比,李世民更宠爱李泰这个幼小的儿子。

按照大唐的规定,凡是到了二十岁以后成年年龄,都必需离开长安城,到自己的封地去上任。可是,李世民太宠爱这个儿子,不忍心让他离开长安,便把继续留在宫中。

别人看不出来这是什么问题,马周却心知肚明。凡父皇是一代雄主的。儿子们也没有几个善茬。但是,越是这种情况,身为父皇的地位也就越不稳定。李世民心里最明白不过,李渊就是被他逼迫着退位。禅让给他登基。

李世民提防着自己的儿子也干出这种事情,所以接照约定成俗的规定,立李承乾为太子,虽然他的腿脚有一定的毛病,李世民仍然支持大儿子,还让朝臣也相信。李承乾将来一定是大唐的继承者。

与此同时,又非常宠爱李泰。使所有人都在暗中猜测,李世民到底是不是在准备着另立太子的事。

也可以这样说,李承乾与李泰之间的皇位之争,在某种情况下说,就是李世民一手挑起的。

只有两个儿子为皇位继承权发生争夺,李世民的皇位才能安然保全。

马周这样想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根据的。从以前的史料来看,汉武帝是一代雄主,他的儿子却连汉武帝的一半也比不了,以致于二十一岁就不明不白的死掉。康熙皇帝也是一代雄主,在皇位上坐了六十一年,以至于皇太子对外人宣称,他都做了四十年的皇太子,还没有登基。言下之意,等不及了,能不能比康熙活的年龄更大还在两可之间。于是,才发生了九王夺镝的一幕。

伟大的帝王都深谙平衡之术,既不使朝堂上存在很多拍马屁的官员,也不使朝堂上存在许多像魏征一样耿直的忠臣。调拔两大势力,为了他们的生存利益,不得不倚靠掌管生死荣辱大权的皇帝。

满朝大臣中人人都如魏征一样,事事与皇帝做对,天天让皇帝过得不开心,皇帝也不会人人争着抢着去做。做皇帝要的就是那种一言九鼎,即使是说错了,也得按错误的方法去执行。这是一种威信,也是一种威风!

所以奸臣也有存在的一定理由。把握不住这种朝堂平衡术的皇帝,会被奸臣挟持,身不由己,朝堂才失去控制。

面对一样聪明的儿子,李世民也在使用这种平衡术,明明立了太子李承乾,还要留住卫王李泰呆在长安。给李承乾以威胁,敲山而震虎。

李泰十分聪明,并没有浪费李世民对他的宠爱,暗中也在培养自己的人马,试图染指太子之位。

李承乾本来腿脚不灵便,心里就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情绪,得到李泰争夺太子之位的消息以后,当时就坐立不安。这种事又不能和太傅魏征、孔颖达、于志宁等商量,于是,便想起平时来往频繁的杜荷、李元昌和候君集。

这几个人也是有勇有谋之人,本来是光明正大的人士。可是,参与到皇帝之争,当时就迷了心窍。若是扶李承乾登上皇位,他们就是从龙有功,将来高官得坐,骏


状态提示:第165节:夺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