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科幻未来>镜唐>第172节:培养

《道德经》所言,道无所不在,上穷碧落,下至黄泉,甚至人的便溺之中,也有道的存在。

道法天,天法地,地法万物。万物者,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所有可看可感知的诸般事物。人是这个大自然界的一个特殊的存在,但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万物有所感应,有所依存的存在。

李世民身为大唐的九五至尊,长年居住在太极宫和大明宫之内,沉湎于花天酒地和脂粉之中,在朝堂上接触到的全是人,而且是泱泱大唐中脑力超群的精英,与这些人相处在一起,天天就是一场无形的脑力角逐。

在这场无形的角逐之中,李世民必需保持每场必胜,一场也不能输给朝堂上的大臣。虽然可以仰仗着手中的无上权力,压制他们必需服从,但是,损耗精力也是十分惊人。

只有使李世民远离这些朝堂中的精英,远离这些勾心斗角,使心智得到有益的补充才能使ròu_tǐ放松,并延长其寿命。

当马周向李世民禀报以后,李世民果断拒绝了马周的好意。若不理朝政的情况下,又何必延长寿命?保持长寿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大唐的长治久安和百业待兴。不理朝政等于精神死亡,ròu_tǐ长存有何益处?

在这种情况下,马周只好向李治做工作。要他多关注他的父皇李世民的日常,多到宫里请安,请教。慢慢的,李世民开始问李治一些问题,就朝堂上的事务,让他说一说看法。若是讲得不对,李世民也不生气,耐心指点,慢慢引上路。

父子间相处的时间久了,尤其是在马周,这个百官之长的丞相的帮助下,偶然也能讲对一两点李世民喜欢听的观点。每当这个时候。李世民比吃了一粒仙丹还要开心。

李世民把马周叫到自己面前,让马周多多辅佐李治,使他快速成长起来。

马周如实回禀说,真正的让太子成长起来的不是臣。而是陛下。陛下若是让太子一直处于朝政之外,不使他参与,不使他提前锻炼,永远生活在皇宫而不是使他了解民间疾苦和需要,更不了解朝堂上的这一套系列如何运转的。根本不可能制出符合民间利益,也符合大臣们为政习惯法令来。

不得到民众的支持和大臣的辅助,太子就是一个神仙,也不可能满足天下所有人的愿望。

李世民认为马周说得十分有道理,故意让马周陪李治到民间走一遭。

李治极少出长安城,偶然出去一两次,也只是在长安附近打打猎,做些小活动。而且这个时候,周围还有成百成千的金吾卫层层保护着,根本不可能接触到普通百姓。更了解不到底层百姓的心声。

在这种情况下,马周陪着李治,带着一帮好身手的护卫,离开长安,向洛阳出发。一路之上,不住客栈,只住寻常百姓家里。了解到大部分的百姓,收成良好,生活富足。美中不足的是,赋税有些高。而且还要服劳役,一年之中有半年时间,几乎都在为朝廷做事。

李治暗暗记下,并与马周商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李治也看到了农业之外,还有商业,手工业,以及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微不足道,却是必不可少的行业。

尤其是。在离开长安不久以后,还在路上遇到一些强盗抢劫,虽然在护卫的保护下,全数杀死了那些强盗,为当地除了一害。李治却在考虑,为何这些人放着好好的土地不去耕种,却落草为寇,做那杀人抢劫的勾当?

于是,李治知道了,天下的百姓,不都是良民,也有一些游手好闲之徒,专门做那些一本万利,空手套白狼的生意。这些人就是大唐的蛀虫,专门破坏大唐的统治秩序,残害百姓的生活。

必需严格大唐律令,对这些乱民进行严厉的打击,只的打击了这些乱民,才能保证百姓不受其害,使朝廷的律令得以顺利的施行。

来到洛阳,这里的人说话和生活习惯,与长安的人都不太一样。可谓是百里不同俗,隔陇两重天。也使李治认识到,人与人是不全完相同的,更不能用统一的法令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与大汉民族不太一样的习惯的那些人。

几个月以后,李治和马周从洛阳返回长安,当李世民向李治问起的时候,李治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与呆在宫时那种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大不一样。而且所说所指,都刀刀切中大唐的弊端,使李世民大加赞赏。

李世民欣赏李治的同时,也非常佩服马周的建议,使太子李治接地气,识民情,懂家国之别,基本合格的成为一个有为君王的素质。

然后,李世民又接受了马周的建议,有意使李治参与到朝堂中来。每当李世民把一个疑点解决清楚以后,总要把这件案子交给李治,让李治再谈谈他的看法。

因为有底层百姓的底气,李治几乎能半数以上处理得十分完美,达到了李世民的水平。这是李世民非常欣赏,但李世民还不满足,他希望李治能够超越他,成为比他更聪明的帝王来。

于是,李世民不再拿想清楚的事与李治讨论,而是拿犹豫不决的事,与李治一起讨论,一起分析,最终并拿出意见。这个时候,让马周充当中间人,让第三方进行评点。

马周不偏不斜,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李治讲得正确的时候,站在李治一边,李世民做得正确的时候,站在李世民一边,三个人形成了铁三角的关系,把大唐的治理又推向一个高峰。

经过几年的培


状态提示:第172节:培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