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科幻未来>回到明末当军阀>第四百九十节 向荷兰人宣战
不来郑氏集团这样的海寇,他们空有强大的造船能力,却不能抵挡住西方海盗的侵袭。

听说荷兰人雇佣印度工匠的方式,就是直接过去抢,抢了这些造船工匠,又在台湾本地拉来一大批木匠配合,就生产出了大量的战船,其实中国沿海也有大型船厂,也有手艺精湛的造船工匠的,只可惜中国沿海的大型船厂基本上都是属于郑家的。给荷兰人八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抢,所以只能去抢更远的印度人的了。

荷兰人的管理方法、手艺精湛的印度工匠,加上大量打杂的台湾木匠。这就是荷兰船厂效率高的秘密,显然主要出在管理上,而管理偏偏最难学习。加上不可能让人待在这里学,所以始终没有学会。

杨潮也只能让姚匠头自己摸索去了,告诉他。保护期不可能无限延长,明年杨潮只能付四万两一艘的价格来购买四千料海船了,也就是一料十两的价格,就这已经比给荷兰人的高了三分之一了,姚匠头也没有任何怨言。

杨潮之所以大力扩张海军,当然不是没有目的的,之前虽然对海军也是比较重视的,但主要还是出自江防需要,因此扩张的规模并不算大,每年就是几十艘甚至十来艘的扩建。可是今年一下子就要翻倍,却是别有原因的。

受到郑成功攻打山海关的启发,坐镇舟山的施琅坐不住了,他强烈建议杨潮以海为路,北上攻打满清。

他建议在山东驻扎舰队,从山东出发,横渡渤海攻击天津,施琅愿意立军令状,表示他不但要攻打下天津,而且还能攻下山海关。

施琅的斗志不错。但是杨潮也没有完全接受,从海路攻击,这在杨潮看来,没什么卵用。后世英国人攻打天津,打赢了鸦片战争,可是那是有特殊原因的,因为英国人打下天津后,满清皇帝就跑了。

可是杨潮这次从陆路打到了天津,多尔衮不是也没有跑吗。此一时彼一时,杨潮很清楚,除非战船能够直接开到北京去,否则靠海军是打不赢满清的。

所以杨潮没有在山东驻扎海军,只是维持巡航而已,维系山东跟江南的海路贸易罢了。

杨潮打造海军的目的不是打天津,也不是打山海关,杨潮准备打东北,直接杀到满清的老巢去,杨潮攻打北直隶他们不动心,湖南的军队都不北撤,杨潮不相信他去打沈阳,满清朝廷还能无动于衷。

如果他们北撤,那么就给了李五六可乘之机,如果他们不北撤,杨潮就直接在东北扎根,修几座坚固的城堡,驻扎十万大军,看他们以后怎么回东北。

直接告诉施琅,他打算派施琅去打沈阳,挖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祖坟,这小子立刻就激动起来,拼命的训练从舟山一带招募的水军,准备好随时出征的准备。

舟山群岛一带,包括杭州湾在内,历来都有航海的传统,过去设在宁波府的明州港,唐宋时期可是中国第一大海港。

因此驻扎在舟山的施琅有足够的条件招募水兵。

在杨潮授命之下,施琅计划招募十万水手,加紧时间训练,只要这些人学会驾驶海船,就可以发兵辽东了。

十万水手看似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明朝可是海禁的国家,似乎片板不得入海,似乎没有人会驾船。

但真实情况恰恰相反,施琅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招募够了足够的水手,而且全都是合格的,常年生活在海上的水手。

后世的人只知道明清有海禁,却不知道大明的海禁跟满清的海禁是有天壤之别的。

明代之前,宁波之所以能成为大港,跟这里的闽浙一带的风土民情有绝对的联系,无论是浙江还是福建,都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沿海有许多打鱼为生的渔村。

大明虽然也严禁海贸,有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但是大明皇帝显然没有康麻子的魄力,敢将沿海几十里的人杀光,大明朝的文官也没有满清文官那么冷血。

明朝官员记载:“国初立法,不许下海。但每遇捕黄鱼之月,巨艘数千,俱属于犯禁,议者每欲绝之,而势有难行,情亦不忍也。与其绝之为难,孰若资之为用。”

这就是原因,浙江沿岸渔民众多,没到黄鱼捕鱼季节,渔民们就架势大船出海打鱼。

官员虽然想要禁绝,但是“议者每欲绝之,而势有难行,情亦不忍也”,大明的官员,显然不太忍心对大明的百姓下手,不忍心看着百姓衣食无着。

后来的满清,统治阶级是马上民族,官员都是投降的无耻之徒,这些由冷血游牧民族和汉人民族渣滓组成的统治集团,显然不会太在意沿海渔民的生计,康麻子被文人吹捧为千古一帝,但是杀光了沿海三十里范围内的渔民,这确实是千古一帝了。

大明皇帝没有这种魄力,那么海禁的效果就不可能彻底,起码禁止不了渔民下海打鱼,而渔民往往是没有地的农民,是迫于无奈才会下海搏击风浪的,所以最为困苦。

施琅竖起招兵旗,很快就招募到了足够的水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在施琅积极训练,几乎每天都带这些人出海,让他们适应远海的航行时,出事了。

施琅亲自来到南京请罪,当然请罪是假,请战是真,他希望杨潮派他去杀光荷兰人。

荷兰人怎么了?

杨潮一番询问后,也是怒不可遏,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远洋海船袭击了杭州湾城市海宁,残杀了好几个村子,杀了上百人。

已经到了十二月,本来


状态提示:第四百九十节 向荷兰人宣战--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