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董卓之子>第三十三章 迁都

却说董卓与关东军相互忌惮,都不敢随意进兵。

董卓这边是见关东联军不是拧成一股绳,怕自己若是出兵进击关东联军,反而让关东诸侯同仇敌忾、紧密团结在一起,反而对自己不利、而且现在关东联军总计有三十余万人,自己这边只有二十多万人,虽然自己的部队久经战事,现在就谈谁胜谁负,尚难知晓,局势在短期内难以明朗起来。

而关东联军这个边呢,谁也不想做出头鸟,毕竟出头的椽子先烂掉,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而且关东诸侯心里都明白,现如今天下动荡,乱世已经到来,只有自己手中的军队才是自己最大的保障,其他的都是虚的,都是扯淡。若是自己贸然出兵,导致实力受损,身边的那些友军可不一定都是好人,说不定马上就会变成敌人吞并自己。

对于董卓来说现在关东联军一时难以击败,而整体情况于己不利。现在河东的白波军虽然被击溃,但是还有一万五千余人的残部,流窜至河内东郡等地,而且自己的细作还查到,这些白波军现在与南匈奴的于夫罗部有勾结来往,意图不明。若是河内太守与关东诸侯已经与白波军狼狈为奸,放白波军从河内登船,或者与白波军联合,组成联军从河内登船,强渡孟津,那样可能会让白波军或者是白波军与关东诸侯的联军直接兵临洛阳城下,围困洛阳,也可以从孟津往虎牢关方向开拔,与虎牢关外的关东联军前后夹击自己。如果形势发展成那样的话,就对自己太为不利了。于是有意迁都长安,占据形胜,依托有利地形阻挡关东诸侯,也可坐观关东诸侯的内斗、成败。

但是,这种事儿自己作为老大没法提出了来啊,自己要是首倡,别人肯定会说会是自己怕了关东诸侯这帮孙子。

还是自己的好女婿李儒了解自己。有一日,董卓在洛阳组织朝会,商议关东诸侯,不听朝廷调遣,私自起兵叩关之事。只见班中有一人出列,高声奏到:“今日我军与虎牢关与关东群贼作战,相持,关东群贼人数众多,近三十万人,而且与黄巾余孽白波贼相互勾结,派遣精锐,强渡黄河,威胁京师洛阳,我军虽是兵强将勇,一时之间难以克灭群贼。不若引兵回转洛阳,迁帝都于长安,以应时下童谣。近日大街上到处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童谣曰:‘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臣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是对应高祖皇帝兴起于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皇帝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天运合回,丞相迁回长安,方可无虞。”

这董卓一听,这好女婿说的真好,真是太贴心了,真是想我所想,及我所急啊,于是高声说道:“文优此言,正合我意,现我军出师不利,早该这么做了。诸卿以为如何?”说这话时心里想,谁出声反对,老子就治谁。

果然,还真有不拍死、不要命的愣头青,出头鸟。

于是司徒杨彪出言反对了。

于是太尉黄琬出言反对了。都各自讲了一大堆的道理。

于是司徒荀爽出言了,但是没有直接反对。

董卓一看这几个人都是世家大族的典型代表,心里直接鄙视,不就是几个三公大臣嘛,一天到晚就知道唧唧歪歪,什么正事儿都干不了,那荀爽还可以一点,每天还知道注释经书,翻译古文。其他的二人都是整天混吃等死的二世祖。

这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心里也想到你董卓不就是个出身河东的良家子弟吗,一不小心走了狗屎运,混上了今天的高位,你能有什么本事,你能知道怎么治理国家,你能比咱们这些诗书传家,累世公卿的世家子弟知道怎么治理国家吗?治理国家还是得靠咱们这些士族出身的专业人士啊。

这董卓又想到,这些只会空谈的二杆子,老子现在手里有人有马,有刀有枪。想弄死谁就弄死谁。你们谁要是敢不听老子的话,不看老子的眼色行事。老子一不开心就罢了你们的官儿。让你们回家逗孙子玩儿。

司徒杨彪、太尉黄琬也想到,这董卓就是一屠夫,有刀有枪就了不起啊,何进那个屠夫也是有刀有枪有人有马。结果怎么样还不是死了。况且关东诸侯马上就要打过来了,倒是咱们这些士族大臣就解放了,就再也不用受你这个文盲的窝囊气了。到时让关东诸侯把你弄死个十八遍。

要说这董卓确实是出身河东的六郡良家子,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个先进五好家庭里的孩子,后来被征为羽林郎,然后作战勇猛、一路升迁、最后趁着何进大战十常侍这一千古良机,兵进洛阳,权倾天下。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寒门子弟。而司徒杨彪、太尉黄琬这些人都是正儿八经的官二代,官好几代。这些家族累世公卿,家里头没有人做过三公的,你都不好意思跟他们做朋友,家里头没出过三公人家也不鸟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个正国级或者国副级的老子或者爷爷,根本就不好意思出来混,根本就不是一个圈里的人。

还是毛太祖那句“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最管用。

司徒杨彪、太尉黄琬与董卓对抗的结果就是,俩人的饭碗没有了,俩人都回家抱孙子了。

董卓又想让东汉末年镇压黄巾的三大名将之一的朱俊作为自己的副手,让他当副相国。结果这老小子贼精贼精的,心想你董卓牛逼,老子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吗?于是推辞自己能


状态提示:第三十三章 迁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