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重生三国>第二百三十五章 想走?

黎阳以南,黄河北岸。(风雨首发)

袁绍昂着头,眯着眼,注视着西斜的太阳。面上焦急的神情,只有当年在洛阳对付董卓的最紧要关头才出现过。

他全副铠甲,披挂整齐,手里少见地亲执一条长枪。身旁,数百名装备精良的“大戟士”环绕着他,如临大敌。

当他低下头,视线下移,尽管他就立马于北岸的河滩上,可却不见了黄河。

一座连通南北的宽大浮桥,以及无数往来的小舟大船如见缝插针一般,完全遮住了河面。入目所能看到的,只是一片乌泱泱的人潮。听到的,只是鼎沸的人声。

此次出征河北,连民夫在内,正兵辅兵共计十余万众,别说战役,连正经的战斗严格说起来也只有一场,那就是围攻黎阳之战。然后,就不得不匆匆撤离。

因此,大司马骠骑将军这会儿的心境,不难猜测。

要知道,他这次进军河北,是抱着消灭朱广集团的雄心,而事实上,他也一度无限接近这个目标。然而,许都一个急报,就让他放弃了掌握大汉最高权力以来的首次重大军事行动。

袁术,他实际上的亲弟弟,在夺取了徐州全境之后,犹不知足,兵锋直指扬州!他的暴军截止已知为止,已经攻陷了寿春,占领了九江郡!

九江不是一个普通的郡,寿春也不仅仅是一个县,它是扬州刺史的治所!

而袁家的老乡,现任刺史陈温,以及九江太守,汉室宗亲刘邈,都生死不明!

尽管大多数幕僚倾向于认为袁术只不过是在尽其所能地扩大战果,并没有明确的迹象要威胁许都,可袁绍还是决定放弃与朱广正面对决,撤军回防。

为什么?

因为袁公路从青州起兵以来,短短时间内,已经把两位州刺史拉下了马。( 是占领徐州全境,袁绍还不至于这般慌乱。毕竟,徐州虽然富庶,顶多也就让袁公路掠夺些钱粮供养军队而已。军事上的战略意义,还不足以威胁到许都。

可青州军攻陷了九江,拿下了寿春,这就不一样了。

九江在哪?后世的安徽合肥。处于江淮腹地,战略意义极其重大,如果中原集团控制了此地,就等于扼住了江南势力的咽喉;而江南集团若是占领此地,无论向西,向北,都足以威胁中原。

这么说,或许稍显苍白单薄,不够形象。

你这么看,现在袁术控制了青州,徐州,以及扬州局部。也就是说,他的势力范围,是从山东,到江苏,再到安徽北部。划成一道弧线,把中原给圈了半边!

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袁绍一旦得报,一改之前的犹豫谨慎,立即作出了决定,撤!

幕僚部属见他心意已决,也没有过多的阻挠。因为局面是明摆着的,王师在河北错失了战机,已经不具备优势了。反观河北军队,挟大破黑山贼之威,再加上朱广无恙,张辽回归,正可谓士气如虹!

如果非要打,王师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再加上南面告急,不撤还等什么?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决定是自己作出的,可此时立马于黄河北岸的袁本初还是心有不甘。此次出兵,是他掌权以来首次重大军事行动,出动这么多的军队,耗费这么多的钱粮,不但没能消灭朱广,也没能予以重创,甚至没有给他造成多大的损失。

完全可以定义为,得不偿失,瞎忙一气。

前后两次对河北用兵,前一次全军覆没,这一次无功而返,不仅重挫朝廷的威信,可以想见,还会大大助涨朱广的嚣张气焰!

一想到这个,大司马就恨得牙根发痒。

可又能怎么办?形势比人强!这次回去,先解决掉了自家那根搅屎棍子,再好好整顿中原势力,等后方稳固,再来找朱广比划吧。

可那厮也不是盏省油的灯,有这工夫,他必定尽全力壮大自己……

想得脑仁都疼,袁本初狠狠一错牙,扭头问道:“过去了多少?”

许攸满面晦气,见问答道:“主公,刚刚过去一半。”

“才一半?”袁绍说话间北望黎阳。这座河北桥头壁垒此刻正处于他重兵包围之中。道理很简单,黎阳城距离大河如此之近,不围了它,我这十数万人马南渡,高顺要是破围而出,从后面一推,不都给我挤到黄河里去?而且,之前高顺就已经派出精兵突围,可以肯定是去给朱广报信了。

“朱子昂骑兵不少,要是快马加鞭,今天能赶上?”

许攸听得眼皮子直跳,他当然清楚朱广骑兵的优势,要是被他追上……

“主公,邺城至此二百余里,朱广若是全速前进,那么等他到了黎阳便是强弩之末,不足为虑。若是省着马力,那最早也得入夜之后才到。再者,高览引精兵断后,等到天明,相信王师绝大部分已安然渡过。”

说话的是高干,近来舅舅心情不好,他碰了几次钉子。但这一回,袁绍却连连点头,还回首看了他一眼。

年轻都好出风头,给点阳光就灿烂。高元才见状,一时来了兴致:“主公,其实……”

“说吧。”

“是。”高干有些激动。“凡大军涉江涉河,最忌‘半道被击’,朱广的马军着实不弱,万一被他突破后防,后果不堪设想。这一带地势平坦,无法伏击,如果要稳妥起见,只有一个办法。以逸待劳,拦住他!”

“怎么拦?”袁绍回过头,看着外甥。

“对付马军,最好的办法,当然还是马军!”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五章 想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