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一月。t/
步骘出使交趾,不负众望,成功的说服了士燮,将交州的广袤土地,纳入到了东吴的管辖之内。
孙仁封士燮为左将军,仍任交趾太守,为东吴镇守南方屏障。
由于出使交趾的功劳,孙仁封步骘为平戎将军,封广信侯,食邑两千户。
如此一来,东吴周边,再无敌对势力,孙仁和杨林,能够腾出手来发展东吴的生产,使东吴变得更加的强大。
没过多久,就传来了长史张纮病重的消息。
这位老者,为东吴鞠躬尽瘁,纵是疾病缠身,也不忘处理政事,是孙仁的肱骨之臣。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张纮是群臣中,为数不多的知道杨林和孙仁之间的事情的人,张纮知道了两人的私情,却并没有阻止,反倒是力排众议,扶孙仁登上了主公之位。
现在,孙仁的主公之位非常的稳固,和张纮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无论是孙仁还是杨林,都非常感激张纮这位老者,在他即将离开人世之际,两人都前往张纮的府邸探视。
张纮家中人,见主公前来探视,都恭敬行礼,杨林随着孙仁来到了张纮的病榻前。
张纮一见主公来了,忙下令所有的家人们出去,自己要和这两人说话。
在张纮面前,孙仁虽然是主公,但是也如同是小孩子一般听话。
张纮缓缓开口,道:“主公,老臣的病自己知道,纵有良药,也是无法医治的,现老臣行将就木,有些话,希望主公听听。”
孙仁点点头。洗耳恭听。
张纮又道:“主公,你与杨林之间虽然有情,但却不为天下所容,若真想相安无事。除非主公成为天下之主。杨林乃王佐之才,其才干,纵观天下,无人能出其右,主公,你在杨林的辅助下,相信不久就会踏平天下,只可惜,老臣无法亲眼看到那一天了,甚憾。甚憾。”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更何况张纮所说的,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孙仁听得感动。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张纮道:“主公,当今东吴,四方无战事,正是大好良机,此时此刻,当趁着群雄纷争不已之时,发展内政。令百姓丰衣足食,令军队强大,杨林命老臣在东吴境内推广的番薯,现在已经有了收成,东吴如今并不缺粮,百姓们再也不会饿肚子了。主公还减去了百姓的赋税,令家家有结余,百姓们都称呼主公为明主。
不过这柴桑城,并无天险可守,非建功立业之地。杨林曾对老臣说过,说东边有城,名为秣陵,有天子气,老臣认为甚好,望主公将治所,迁到秣陵去,已建立万世不拔之基业。”
孙仁听得连连点头,张纮这位老臣,临死之前的话,也全是为了东吴着想。
除了番薯的事和迁都的事之外,张纮还对孙仁讲了朝中诸臣,说出了自己对臣工们的看法,谁贤能,谁是庸才,谁是出工不出力,满朝文武,都被张纮一一评价了个遍。
孙仁耐心的听着,而张纮越是说,就越是显得体力不支。
“只可惜,老臣再也看不见主公与杨林成亲的那一天了……”
张纮的嘴中念叨着,却在无声无息间垂下了手臂。
孙仁哭了,为了如此忠心的一位老臣,纵然是东吴的主公,也会以眼泪来祭奠的。
张纮逝世,孙仁下令整理张纮的文章书稿,好永世的流传下去。
张纮逝后,孙仁命杨林出任长史一职。
若是在两年前,杨林出任此重要官职,只怕群臣不服,但是现在的杨林,早已令群臣刮目相看。
在合肥之战中,杨林出谋划策,令曹军威风丧胆。
而在无法攻下合肥城的时候,又是杨林,与曹军议和,为东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如此一来,东吴境内再无战事,便能够好生的发展壮大。
成都方面,刘备兵围成都城已逾半年,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围而不攻,坐等成都城内自乱阵脚。
而正如诸葛亮所料,成都城因为久被围困,致使城中生乱,刘璋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张纮,军中哗变,几名将领欲开城投降,所幸的是,哗变很快的被镇压了下来。
消息传到刘备军中,刘备欲趁刘璋军队不稳攻城,但是诸葛亮却不同意,而是继续建议刘备攻心。
诸葛亮命人传消息入成都城,负隅顽抗者,格杀勿论,开城投降者,可官任原职,若有人献上刘璋首级,可封侯。
如此一来,成都城内,军心更加不稳,城破只是迟早之事。
另一方面,曹军也在积极准备对西凉的马腾和汉中的张鲁用兵。
而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但群臣之中,他最为器重的荀彧却出言反对。
荀彧道:“丞相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因此曹操不得不放弃了封公的想法,但是却对荀彧怀恨在心,因此疏远于他。
荀彧因忧郁患病,曹操命人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盒,见器中空无一物!
于是荀彧自知触怒曹操,不再让医官为自己治病,几日后便逝去。
荀彧之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东吴。
杨林望江而叹,曹操阵中,唯一的两位能够被自己当做是对手的人,一个是郭嘉,另一个便是荀彧,只可惜,这两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试问一下,曹操一方,还凭什么与东吴去争?
当然,现在杨林最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