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网络游戏>清末枭雄>第两百二十八章 教育和留学

随着登极恩科的成功举办,新式学科已经开始被士子们广泛接受,同时教育部直接把以前的府学改为中学,县学改为小学,授课内容除了以往的经学外,还教授格物各科。

学子们对此并不排斥,甚至为了科举功名而主动去学,但问题是现在是没有教授格物各科的老师啊,如今的学子们都是捧着书本自学,诸多中校学堂里,私塾里的老师顶多就是照本宣科朗读而已,知道的甚至还不如这些自学的学生呢。

因此对于目前的中华帝国而言,推广新式教育在制度上、民众的接受程度上甚至资金上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

目前来说,教育部方面对于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毕竟这缺口不是几十几百个,而是几千几万人啊,试想下,新式教育改革后,每一个府都有一所中学,每个县都有一所小学,这对于师资的需求是数以万计的。

所以对此教育部的想法就是,一方面是准备以后聘请学有所成学子任教,不过这所需要的时间太长,哪怕现在中华帝国推广的格物各科都是比较基础的近代科学知识,但是怎么也得学上两三年才能勉强说过关啊,而这说的还是在有合格教师的情况下,如果是自学的话,这需要多少时间就更难说了。

为了尽快解决师资问题,教育部就是想出了‘师范学校’的方法,科目上仿效现有的三所高等中学,不过不追求让学生把格物各科都学到手。而是学生只专攻一科,以求缩短学制,降低教育成本,短时间内培养最多的专科人才。

这师范学校和高等中学的区别就在于,高等中学作为大学的预备科。学制比较长,足足有三年之多,而这三年里几乎所有学科都要学习。以上海高等中学为例,该校的大部分科目都是要求学生必修的。

包括经学、史论、策论、算学、物理、化学、地理、自然、几何,英文。

同时除了必修的英文外,还要求学生必须从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中选修第二外语。至于说为什么一定要学英文和选修第二外语,很简单,技不如人!

如果说当代中国的各方面科学水平甩开了西方国家,那么这些学子肯定是不用学什么英语的,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啊。非但如此,相反现在的中国在科学知识上落后西方几百年那么远呢,要想迎头赶上,除了以洋为师别无他法!

既然要学别人的东西,那么就得迎合别人的要求!

毕竟中国连个合格的老师都没有几个,新成立的帝国大学里,除了传统学科外,其他的格物各科清一色的洋人老师。其中以英国人和美国人居多,虽然説上课的时候是配有专门的翻译,但是要想真的从这些老师手中学到什么。最好还是能够会英语,而且一些作业你也得用英文写,不然人家老师根本看不懂怎么批改?

所以要想学有所成,这英文是必须过关的!

而需要选修第二外语嘛,因为当代中国和列国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又不是只和英美两国大交道。法国,德国。俄国都得打交道,以后学生留学的时候。也能够有多一个选择。

其实这三所高等中学的学制,其实基本就是参考了陆军军官学校幼年班的学制,而且还略微弱化了不少,要知道陆军军官学校幼年班的学生必考的军事学科和科学学科加起来有二十几门呢。

一个个都至少兼修两门以上的外语,这些千挑细选出来的陆军娇子,以后就是军方争霸东亚的储备人才。

仿效陆军学校幼年班搞出来的高等中学,自然在各方面都比较苛刻,这三所高等中学的目标其实和帝国大学以及陆军、海军军官学校的目标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培养精英人才,出产量只能以几十个,几百个来计算。

而师范学校呢,教育部可是指望着师范学校能够短时间内培养出几千甚至几万合格教师出来呢,所以学制是一减再减。

基本学制比高等中学的三年少两年,只有一年学期,而每人不用和高等中学的学生一样兼修十余科,他们只需要必修一科即可,选修随意。

按照教育部那群老学究们的想法就是,我等当年治四书五经也就十来年功夫,按照现在的科目来分的话,少说也得十几科了,如果只学其中一书的话,年许功夫足矣。

如此就算是中上之资,花上一年时间学格物中的其中一科,不求甚解但是粗通一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而只是略通的话,也足以为县小学、府中学里的学子解惑了。

如此才有了师范学校的诞生,不过师范学校确定下来之后,这还是遇上了老问题,那就是老师不好找啊。

师范学校可不是帝国大学,也不是高等中学,虽然其中一些科目可以聘请洋人,但是绝对不能所有科目都让洋人任教的,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外语水平。

高等中学有专门的英语学习,而且英语授课往往也是在第二年、第三年,学生可以先学一年到两年的英语,然后再接受英语授课,至于说学了两年你还听不懂洋人老师讲的是啥,那么很抱歉,你还是赶紧退学去吧,别浪费时间了,外头一大群人翘首以盼等着进来呢。

高等中学只需要精英学子,普通学子还是别来丢人现眼了。

但是师范学校却是不同,它的教学对象并不是说千挑万选出来天之骄子,相反都只是一些中等之资的学生而已,加上学制才


状态提示:第两百二十八章 教育和留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