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穿越重生>重生明末当皇帝>第337章:福王的异常
就能彻底稳定下来了。

如今大明在到处移民,东北地区的开发活动并未停止,对劳动力的需求在进一步的增加。

同时移民西域、南洋、南半球也需要人口。

移民公告已经贴遍了整个大明各省,只要愿意移民都可以到官府登记,官方承当路费。

这样的移民活动,给了那些贫穷的百姓一条出路。

树挪死、人挪活。这些移民活动,给那些日子过不下去的百姓提供了一条生路。总的人是不会被饿死。

不论是北方省份还是南方省份,百姓都获得了移民机会。朱由校也通过这些移民手段。大体上解决了大明百姓的基本生存权问题,但这种解决并不彻底。

不过令人可喜的是,全国各地城镇的贫民窟内的百姓,已经越来越多选择了移民。会住在贫民窟的百姓,都是一些抛弃了土地的流民,他们涌入城镇,却没办法获得什么机会。在城镇之中烧个柴火都要用钱买,处处都要用钱,所以很多都流落到了贫民窟之中。

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资源总量扩大了。

在开发新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从而消化了那些离开土地的农民。这些流民开始在移民政策之下开始向各处移民,在那些移民地区,工作岗位可是很多的。

当然并不是谁都愿意移民,很多百姓故土难离。但走投无路的百姓,只有这么一个选择了。

在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下,贫富差距是不断扩大的。加上此前明王朝混乱的税收制度。以及天灾的频发发生,碾压了不少农民。导致大量流民的产生。

此时资源总量的扩大,以及国家力量出面组织移民活动,这些对社会稳定产生威胁的流民群体终于是被不断缩减了下去。

当然很多财富故事,以及良好的待遇,也吸引了不少普通百姓举家移民。不仅仅是普通百姓获得了机会,那些读书人都获得了大量的机会。

如今新政地区,朝廷官方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对师资有了很大的需求,好在大明不缺的就是读书人。

明代的社会。文盲率显然没有满清时期那么可怕。一般只要家庭有点条件,都愿意送子女堂启蒙。如果没有天赋。那就转而做其他事情。如果有天赋,那就继续读下去,尝试着考取功名。考取功名无望的话,那就转行当中医、卖字、算命、教书之流的。

大量读书人被招入师范学院,同时还有不少读书人被招入官府当公务员。这些公务员只要能力强,就可以加入汉皇党,进而获得晋升机会。

新政的执行,造成官员需求量的不断上升。新政一改过去粗放管理的模式,变成了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当然这种精细化管理并不是后世欧美那种什么都要管的模式,更像是后世中国的模式,即更深入的管理,又不管理得那么精细。

但即便如此,也比过去的明王朝行政模式要精细得多,连乡镇都设立了行政单位,这增加了多少官职?

已经有大量基层公干人员被提拔上去了,很多临时工也转成了正式工。这让很多读书人都愿意到新政地区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了明王朝大量吸纳人才的渠道。

一个政权会腐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些人试图垄断权力,不愿意将民间那些优秀的人才吸纳进来,从而设立各种各样的门槛。

人才又分文武,如今朝廷新政过后,优秀的文人多了一个进入基层实干的机会。而新军成立之后,也使得明王朝可以从民间吸纳到那些优秀的军事人才。

这就像是一个筛子,优秀的人才网罗进来,让他们能够分享到统治利益,并将腐朽的群体剔除,那么这个政权就是充满活力的。

此前的明王朝就是腐朽的,而经过朱由校这些年的努力,终于是开始焕发生机。

而那些优秀人才如果不吸纳进官方,那么就可能成为冲击官方统治的力量,如果官方又是腐朽的,那么官方统治就很可能被冲击垮台。

在这样的规律之下,朱由校如今确定下来的公务员提拔制度,无疑受到了许多读书人的欢迎,特别是那些寒门子弟。

而那些江南士族最恐惧的也是新的官员制度,这个制度意味着他们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地位已经遭到了很大的冲击,而且新政体系中的官员不能经商,可江南士族哪个不经商?

特别是形成了财阀的士族,又有钱又有权,一旦这样的制度普及到整个大明,他们立足的根基就会直接消失。

因此朱由校已经成了他们的阶级敌人,天启七年朱由校不仅是将山东纳入彻底改革的省份,还开始向山西、河南进行了初步的行政改革。

山东改革趋势是阻挡不了的,已经进入全面改革的阶段了。可是山西和河南的地主、商人却不是那么乐意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只要行政改革一完成,山西与河南也将被彻底改革。这样的改革太狠了一点,士族不再免税,商人也不再免税,土地太多还要被收取重税。

那些不愿意改革的地主、商人,却是在到处联结。

洛阳福王府,从年初开始,便开始有一群人开始频繁的出入,有些颓废的福王近期显得很亢奋。

一场代表着士族利益的政变行动正在酝酿,而联合这些力量进行造反的人却是来自江南。

福王名叫朱常洵,亦称福忠王,俗称老福王,明神宗第三子,母亲郑贵妃。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生于万历


状态提示:第337章:福王的异常--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