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民国之铁血荣耀>第127章 北京保卫战 七

京津战区的奉军在张汉卿的力主之下又增兵了,虽然张作霖的左膀右臂孙烈臣和杨宇霆对此都表示了担忧。因为这样一来,东北老窝里可就没有多少守备部队了。朝鲜半岛上日本的朝鲜军和旅顺及南满铁路沿线驻扎的日本关东军可就在奉天的眼皮子底下呢。万一发难,远在关内的奉军可是想反应都来不及。

杨寰宇想不到他在国会质询会上的一番演讲能起到这样的效果,但这正是杨寰宇想要的结果。现在唯一没把握的,就是日本人会在什么时候对东北下手。不过,杨寰宇并不希望日本人动手太早。因为杨寰宇觉得他还没准备好。他的海军军官们还在美国受训,湛江的造船厂还没建好,总之一句话,他的海军还没建立起来。是的,杨寰宇的目标是日本本土,没有海军,这个目标就难以实现。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国防军一定要尽可能多的把奉军拖在京津战区的战场上。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仅靠在北京外围的攻防拉锯战看上去还不够,那么,就在其它方向也施加点压力吧。杨寰宇的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

有了增兵的计划,自然不会象原来那样东一个团西一个团的抽调了。很快,从西安调来的国防军第十五师、山西吕梁调来的第五十一师在张家口组成了左路军,沿怀来、延庆一线向承德方向运动,摆出了威胁北京奉军后路的架势。

从江西吉安调来的第四十师、山东济宁调来的第六十四师和安徽淮南调来的第四十八师组成右路军,向廊坊、武清一带进攻,试图切断北京和天津之间的联络。

这样一来,在承德、北京、天津这样一个长达四百公里弧形战线上,国防军重新投入了五个师近十万之众。在北京的张汉卿立刻感到了压力。就在张汉卿犹豫着要不要退出北京城,收缩防线的时候,一个新的消息传来,又让关注这场大战的所有人陷入了迷糊。国防军宣布接受张作霖的私人代表,奉天省长王永江的建议,和奉军实现暂时的就地停火。

不过,国防军虽然宣布停火,但在承德、北京、天津这一线的兵力却丝毫没有减少。只是由原来的进攻态势就地转成了防御。这国防军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是想积蓄力量,借停火再次调动兵力,大举增兵,一鼓作气地消灭奉军吗?还是确实没有力量和奉军再战?

张汉卿在这样的形势下,除了被动的投入防御,实在也没其它的办法。唯一可以值得欣慰的,就是北京城还在他的掌握之中。但对国防军的意图不明,还是让他时刻感到提心吊胆。这一刻,他觉得也许率兵出关,是一个错误了。

但事实上,这仅仅是杨寰宇想借此拖住奉军主力在京津战场上而已。在杨寰宇的盘算中,把奉军大部分主力调离东三省的目的已经实现了,三十万奉军中的二十多万现在都在京津战场上。

可接下来的问题却有些不好处理。这二十多万奉军,如果吃掉,国防军的防线又将再次伸展到秦皇岛一线。而且既然已经吃掉了奉军主力,面对不到十万守军的东三省,国防军没有理由不打到关外去。

但这显然违背了杨寰宇的初衷,想现在就平定东三省的话,还劳民伤财的搞什么迁都啊。可以说,不用等张汉卿率军进关,在俄罗斯复国军占领海参崴那会,就可以调集部队从黑龙江流域,自北向南的横扫东三省了。那里还用等张作霖先动手?

要是不消灭出关的奉军的话,长时间的和奉军打消耗战,确实也不明智。不管作战的烈度高低,枪炮一响,黄金万两,打的可都是钱。练兵毕竟是短时间的,不说那么高的伤亡,只是这些部队调来调去,在路上的开销都不是一笔小数字。

好在有人瞌睡送枕头,就在杨寰宇心里咬着牙和张汉卿打消耗战的时候,张作霖的代表王永江来到了武汉,试图和国民政府达成妥协,实现停战。这对杨寰宇来说,无疑是求之不得的事。在假惺惺的一番作态之后,顺水推舟地答应了就地停火的要求。

反正现在前线有近十五个师的兵力压在那里,又是暂时性的就地停火,不怕张汉卿敢轻易地撤下去一兵一卒。只要张汉卿敢往后撤兵,国防军随时可以再次发动进攻。至于停火后的谈判,那就让那些文官们去扯皮好了,最好能扯个两年三年的。

国防军和奉军达成临时停火的协议,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不说暗自欢喜的杨寰宇,就是张作霖、张汉卿父子也是欢喜多过担忧。国民政府这边,总统曹錕和国务总理颜惠庆自然也是欢迎,打仗费钱啊,对政府来说,长时间的战事,自然意味着大笔大笔的军费的增加。可对同样关注这场战事的日本人来说,这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上来说,华夏爆发内战,对他们是绝对有利的。国防军和奉军的交锋,那就意味着华夏腾不出精力来埋头发展。不但可以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华夏财政搞得更加空虚之外,还可以使本来的相对弱小的张作霖更加依靠日本。更重要的是,内战会使华夏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而日本的经济依旧在快速发展,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大日本和华夏的国力差距。现在一旦实现停火,那就意味着华夏再次把重心放到了发展上,这绝对不是日本想看到的。

最为着急的,是日本陆军里的少壮派。特别是以永田铁山为首的小团体二叶会的成员们。这些平时就


状态提示:第127章 北京保卫战 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