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民国之铁血荣耀>第四十六章 炮轰总统府

邓铿从广九铁路大沙头车站走出来的时候,只有他的副官李峰和两个卫兵跟在身边。来接他的车停在车站边上拐角的地方。原本,作为粤军参谋长兼粤军第一师师长的身份,是可以让车直接开进火车站里面去接他的,但邓铿素来不喜欢搞这种排场特权,又不想扰民。所以车停的就稍远了点。

就在邓铿快要到达停车的地方时,“砰、砰”两声枪声响起,副官李峰下意识的看向枪响的方向,除了街角一团尚未散尽的硝烟,并没找到枪手的身影,再回头时才发现身边的邓铿正在缓缓地倒下。

“师长?”两名卫兵掏枪四顾,那里还能看到凶手的人影,到处都是被枪声惊吓的四散的平民。

“快把师长抬上车,去医院快!”副官李峰焦急的喊道。在卫兵的帮助下,邓铿被抬上汽车。腹部中弹的邓铿此刻已经痛得说不出话。

邓铿的被刺,让暗流涌动的广州局势更加诡异。接到消息的陈炯明第一时间赶到广州的医院,见到了已处于弥留之际的邓铿。孙文在梧州的北伐大本营发表谴责声明,并在声明里却把刺杀的主使隐晦地指向陈炯明,说这是某些人反对北伐,所以才对支持北伐的邓铿暗下毒手,又变相地把自己摘了出来。( 炯明异常气愤。

在陈炯明看来,这就是孙文对自己不支持他北伐的一种警告,现在却倒打一耙!结合前些天对自己的那次未遂暗杀。说明自己和孙文之间已经从同盟变成的敌人。

在梧州北伐大本营的孙文此刻也在沾沾自喜。一箭双雕,这下,粤军一定会分裂了,以邓铿在粤军中的威信,粤军的将领们只要认定这是陈炯明做的,那么所有的粤军都会对陈炯明离心离德。自己在两广最大的政敌就要灰溜溜的跑路了。再利用许崇智在粤军中的影响力,不用多久,这支粤军就会真正成为效忠于自己的军队。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就在孙文在为自己的妙计而得意的时候,胡汉民却来给他头上浇了盆冷水!在广西的粤军,在得知陈炯明被免职下野后,已经在新任粤军总司令叶举的率领下,秘密回军广州。现在,整个广州都已经在叶举手下的粤军控制之下。另一个消息是陈炯明在探望过伤重的邓铿后,离开广州回了惠州,临行,邓铿的家人前往送别,邓铿的妻子更是登车在于陈炯明密谈一番后才离开。

这两个消息,犹如在孙文脸上连拍了两个巴掌。自己刚刚还在沾沾自喜的良计竟然没起任何作用!邓铿家人的这番表示,无疑是向所有粤军宣布,刺杀邓铿的事,并不是陈炯明所为。反而是发表了那份谴责声明的孙文有了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而叶举的举动更是直接证明,粤军依然是陈炯明的陈家军。

心有不甘地孙文为了挽回局势,带着两营警卫,匆忙赶回广州,在总统府设宴邀请粤军的将领们与会。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口才说服粤军将领倾向于自己。但他又一次失望了。对于他的宴请,没有任何一名粤军将领应邀。

终于在内心中有些慌神的孙文只好拍电报给陈炯明,希望陈炯明来广州,想与陈炯明展开谈判。可在这样敏感的时候,陈炯明并不想参与进来。他一面派人给叶举送信,希望叶举不要做过激的举动,一面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孙文的邀请!

此刻,广州已经在叶举和他的部下的控制戒严之下,陈炯明在这个时候到广州,岂不是落人口实?不管到时和孙文谈出个什么结果,都会变成,陈炯明用武力威*孙文,达成xxxxx协议。这样的事,陈炯明肯定不干。在陈炯明的心里,对孙文还抱有最后一丝的幻想,或许这样的情形能让孙文打消那个自不量力的北伐打算,转而实行自己联省自治的政治实践。

不过一向提倡“知难行易”的孙文怎么可能停手?他本身就是一个一旦决定了做某一件事,就会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去做。既然你陈炯明不肯来广州,那么我通过报纸,隔空喊话总行吧!只是,孙文再一次错误的估计了形势!因为是在报纸上公开说话,孙文在言谈中异常强硬。

“我下令要粤军全数退出省城30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压服他。人家说我孙文是车大炮(讲大话),但这回大炮更是厉害,不是用实心弹,而是用开花弹,或用八英寸口径的大炮的毒气弹,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余营陈家军变为泥粉。但残害六十余营的军人,且惊动全城的居民,不免过于暴烈,但我不如此做去,他们终不罢休。我只望报界诸君,主持正义,十天之内,做足工夫,对于陈家军,加以纠正。陈家军若改变态度,即不啻如天之福,万一无效,就不能不执行我海陆军大元帅的职权,制裁他们了。”这是当年孙文在《申报》上的话。

孙文的这段话终于让事态急剧恶化,叶举在和一干粤军将领们商议之后,决定以武力驱逐孙文。在孙文发表讲话后的第三天,叶举下令广州全城戒严,包围总统府,并且通电全国,说此举是为了让孙文实践徐世昌辞去大总统,孙文也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诺言。但叶举也没想要孙文的命,在包围总统府之前,提前派人通知孙文离开总统府。

在得到孙文已经离开总统府,登上‘永丰舰’后,叶举命令包围了总统府,并要求留在总统府的武装人员投降。在遭到拒绝后,叶举下令用土炮轰击总统府,吓一下那帮顽固分子。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


状态提示:第四十六章 炮轰总统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