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静的厉害,府外的山风吹动的树枝摇曳,让人的心,焦躁不安。
朱棣扭过脸,盯着徐王妃小声问道:“圣旨可有将本王赐死?“朱棣颤抖着声音道。
“赐死?“徐王妃望着圣旨楞了一下,忽然微微一笑,将圣旨递给了朱棣,朱棣疑惑的接过圣旨,嘴里同时喃喃道:“难道不是?”圣旨在他手里很快被铺开,建文帝端正有力的字体映入眼帘,朱棣低声念道了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诸王皆太祖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然独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无他,分封逾制之过也。”他认为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晋朝“八王之乱”及刘渊、石勒扰乱中原都是“分封逾制”造成的。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耳。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
昔贾谊劝汉文帝,尽分诸国之地,空置之以待诸王子孙。向使文帝早从谊言,则必无七国之祸。愿及诸王未之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理,亦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贤且才者入为辅相,其余世为籓屏,与国同休。割一时之恩,制万世之利,消天变而安社稷,莫先于此。
朕受命于天,为匡扶社稷,削藩之举,势在必行……?“朱棣读到这里,脸上恢复了常态,收起了圣旨,盯着许霆道:”许公公,徐老弟不远万里,让公公带来这份圣旨,不知何意?还望公公明示!“
许霆点了点头,自长椅上站立起来,躬身道:“殿下,可瞧出这圣旨可曾眼熟?”
朱棣一愣,刚才一时心慌,到不曾注意,这会儿从新打开圣旨细细诵读了一遍,竟没丝毫的印象,瞪着一双虎目望着许霆。
许霆瞧朱棣脸上无丝毫惊讶之色,便知他没有丝毫的记起这道圣旨,微微一笑,尖着嗓音,笑道:“王爷,难道望了叶伯巨乎?”
此话一出,朱棣浑身大了个激灵,虎目移动,嘴上跟着喃喃的念叨了一番,脑子里顿时想起了一个人来。
那还是洪武九年了事情,当时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真是如此,朱棣才有了燕王这个身份,但此事不久,便引起了朝廷的非议,但摄于朱元璋的龙威,文武百官无人敢言,但偏生就有几个不怕死的,文士解缙便是第一个,他听闻朱元璋的分封诏书后,领头直言,还“数上封事,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吴潞濞之虞”。好在当时,朱元璋心情颇好,并未理会解缙,朝廷文武百官见朱元璋如此,更加不敢言语,偏生,这时来了一个更不要命的,俗话说软的怕愣的,楞的怕不要命的,这叶伯巨便是不要命之人。
他原本是国子监,后来授平遥训导,恰好,当时天变,朱元璋下诏求直言,叶伯巨便胆大包天的上了这一道《奉诏陈言疏》,岂料朱元璋一听,气得大叫:”小子间吾骨肉,速速逮来,我要亲手将他射死!”于是派官兵星夜奔驰,将伯巨解往南京。抵京后朝中大臣才知其言引起帝怒,有心保护,由丞相趁朱元璋高兴时上奏伯巨逮到,并请求让刑部审讯治罪,朱元璋同意。伯巨被关在刑部监狱,受尽虐待,活活饿死。
“殿下……?”许霆瞧朱棣对着圣旨发呆,忍不住轻唤了声,这一声轻唤,将朱棣自洪武九年拉回了现实。他楞了一下,继续瞧了瞧圣旨,瞧圣旨的尾部,居然还留有几句话,忍不住读了下去:“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甚。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朱棣读完,皱了皱眉头,望着圣旨思索了片刻,脑子一转,立即明白了过来,这道《奉诏陈言疏》乃是当年叶伯巨所言,如今建文帝以圣旨的形式昭告天下,其目的便是告知天下臣民,削藩的决心,徐增寿定是从建文帝的圣旨上,看出详情,故拖许霆将这道圣旨偷偷托运了出来,其目的便是让朱棣明白朝廷的决心,早已行动。徐增寿是建文帝身边的红人,若是圣旨只交待些寻常事情,他自是不必大费周章将这道圣旨托送至此。但此次的圣旨所言的便是当年叶伯巨所言,便只能说明,这道圣旨恐对燕藩不利,但建文帝最后两句,也表明了他不愿背负杀叔的罪名,想到此处,朱棣心中一动,嘴唇一阵嘘动:“不得不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晚更新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