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魂断大明>695章 :吴王宫

第二天清晨,金陵的天空飘起了丝丝细雨,久受酷暑之苦的金陵城终于迎来了一丝清凉。昨日,建文帝已经昭告天下命耿炳文为破努大将军,如今长兴候出兵在即,尽快如此,但金陵城三十年未闻兵事的金陵城的市民们仍是惊恐未定。眼下虽已近黄昏,且天气清爽,城中街市却仍难见得几个人影。

街上虽是冷清,金陵城内吴王的宫殿内却热闹异常。建文帝正大召文武官员,准备去往吴王宫殿祭拜太祖朱元璋。

吴王宫殿位于应天府外,当年已是吴王的朱元璋开始拓建应天城,并营建吴王宫殿。第二年九月,全部工程宣布完工,朱元璋称帝后,就决定将吴王宫作为皇宫。洪武八年九月,也就在朱元璋罢建中都五个月后,他宣布改建南京大内宫殿,并为他的子孙规定了皇宫的建筑装修标准:“朕今所作,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惟朴素坚壮,可传永久”。还明确要求“吾后世子孙,守以为法”。洪武十年十月,大内宫殿改建完毕,“制度皆如旧,而稍加增益,规模益闳壮矣。”洪武十一年的正月,朱元璋改南京为京师。南京也成为明初三都的第二都。朱元璋感到应天虽是六朝古都,毕竟年代久远,建筑破败,与他的气派不能相称。他选南京东隅来建新宫,此处有三山,有燕雀湖,占了南京很大面积。朱元璋决定削平三山,去填燕雀湖,作为地基。

计划中新宫的主体为三大正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是皇帝处理公务的地方。正殿之后设置乾清宫和坤宁宫,是皇上和家人居住场所。围绕皇宫的有道城墙,墙内称为宫城,即紫禁城。紫禁城外建五门:洪武门、承天门、瑞门、午门、奉天门。五门之外再建一道城墙,围着宫城和五门,城墙之内称为皇城,这样皇宫便有两道城墙的严密保护。

就在吴王宫殿外,一干文成拥戴朱元璋称皇帝了。至正二十七年七月,吴左相国李善长领衔上书劝朱元璋即皇帝位。

朱元璋道:“孤曾笑陈友谅初得一隅之地,妄自尊大,以至覆灭,孤岂能蹈其复辙!若天命在孤,早晚有时,不必着急。”

李善长聪明绝顶,自是知晓这是朱元璋的推脱之词,当下也不点破,过了十余天,再次率文武百官奉表劝进。朱元璋假意道:“中原未平,军旅未息,孤意待天下大定后再议,而卿等屡请不已,此等大事,当斟酌礼仪。”此番下来,不少文臣武将均有些灰心,唯独李善长执迷不悟。转眼到了年底,李善长又集结满朝文武百官以皇帝位礼仪报朱元璋,并再次上表劝进道:“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苍生敬仰,红日方升。”

朱元璋扭捏了一阵,比起先前的语气要缓和的多,当即扭过脸冲着李善长答道:“当初孤即吴王位,亦不得已,勉从众言,今卿等复劝即帝位,吾恐德薄,不足以当之。”李善长乃是聪明之人,明白这还是朱元璋的谦让之词。当下也不在意,第二年新春,趁着一个好日子,又率领文武百官上表称颂:“天生圣哲,本以为民,殿下之即王位,天命已有归矣。若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殿下谦让之德,著于四方,感于神明,愿为生民计,早徇群臣之请。”这一次,朱元璋在不好意思推辞了,经过三劝三辞,朱元璋觉得也差不多了,于是说道:“中原未平,军旋未息,吾意天下大定,然后再议,而卿等屡请不已。此大事,当斟酌礼仪而行,不可草草。”这样就答应了下来。

李善长见朱元璋答应了,顿时大喜,急忙命令礼部按扎皇帝的大礼,在吴王殿大肆布置了,皇帝的礼仪自是不该怠慢,为了更好的布置,朱元璋还特意命刘伯温查看了天气,刘伯温上知天文地,下晓地理,无所不能,接到了皇帝的命令,刘基不敢稍有疏忽,经过一番操劳,选定至正二十八年春正月初四举行登基大典。可是日子临近,连日雨雪交加,大臣们心里不免有些阴沉,也有不少人为刘基担忧,尽管雨雪天气不算“烈风异景”,甚至可以解释为“天降其祥,瑞雪丰年,满地铺银,大吉大利。”但是,雨雪天气毕竟不如红日高照。然而几天雨雪一过,到了初四这日,真的云开日出,晴空万里,天宇澄碧,百官顿时心花怒放。

几日过去,终于到了朱元璋的登基的日子。

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带领群臣来到新建的吴王宫前,这里已经搭好高台,准备好三牲、香烛,礼乐、各色旗帜,元璋行大礼,祭告天地曰:

“惟我中华,自宋运告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至今日,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李善长、徐达等为臣之辅,戡定群雄,息民于田野,皆曰恐民无主,必须推尊。元璋不敢辞,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衹。如可为生民之主,告祭之日,伏望帝衹来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如不可为,当烈风异景,使吾知之。”

吉时一到,朱元璋头戴冲天冠,身穿滚龙袍,腰系玉带,脚登云靴。礼乐声中来到南郊祭坛。三拜之后,读祝官高声颂读祭文,接受群臣推戴,即皇帝位。定国号曰明,建元洪武。丞相李善长率百官行礼,三呼万岁。祈祷上天保佑大明繁荣昌盛,永传万代。礼毕,元璋率群臣回奉天殿,李善长等文武百官上表朝贺,颂扬元璋功德:

“禀聪明睿智之明,备圣神文武之德,首出庶物,


状态提示:695章 :吴王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