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魂断大明>896章 :揣摩圣意

…………………………这一章节需要修改下,为了下面的剧情发展,所以还请诸位见谅一下,今晚就这么多了!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扉页的角落,留着当年晁错的《削藩论》,看了大半天,李景隆总算明白这些时日,军队里整天嚷嚷的“七王之乱”了,七王的兵马,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威逼汉景帝,汉景帝被逼无法,只能把力主削藩的晁错杀了,以平七王怒火。可怜晁错一介书生,对皇帝忠心耿耿,最终落得一个腰斩午门的下场。

其实谁都知道,这削藩的人是晁错么,不,他不过是上了一道《削藩论》而已,真正想要削藩的不是别人,就是汉景帝。

可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此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就这样前一秒中,还喊道喊杀的七王之乱,晁错一死顿时兄弟叔侄握手言和,又成了一家人,唯独死了倒霉的晁错。

看了大半天,李景隆有些疲倦了放下了手中的线状史书,随手抓了一杯茶,放在嘴边抿了一口,这是他临走之前,黄子澄派人送给来的南京贡茶——碧螺春,说是让他在军中喝了养神,其实他明白黄子澄的那点心思,是想借着送茶的机会,告诉他一定要借这个机会光大李家声名。

大明开国六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传到如今,在军中有巨大影响力的唯有,魏国公的徐家,以及李文忠的李家,徐家继承了爵位的徐辉祖,曾经也数次在陕西、北平、山东、河南练兵。燕王府的阿鲁帖木儿别有所图,被他抓捕诛杀了。回来之后掌管中军都督府。建文年初加封太子太傅,可惜燕王起兵之前朱高煦被留在南京,偷了徐辉祖的好马逃跑。徐辉祖惊闻派人去抓,没有追上,皇帝听说了,以为是徐辉祖有意为之,所以对徐家有了防范,加上

因为与燕王府特殊的关系,大权旁落,成了摆设,所以整个大明,也就是他李家还掌握着兵权,还在军中有威望,这一次若是能成功的打败了燕王,削藩成功,李家的声望无疑是更上一层楼,自己也不用顶着曹国公李文忠的光环立足于朝廷。

所以李景隆虽然反感,却很看重这次机会,一将功成万骨枯,战场上从来是成王败寇,可这一次,似乎有些不一样,皇帝有意削藩,却在临行前,对他下了一道圣旨:“务让朕担上杀叔之名?“

朝廷有要削藩,却又不能杀了燕王,这如七王之乱还真同出一辙啊,思索良久的李景隆,越来越担心,自己就是那第二个倒霉蛋晁错,到时候皇上面对天下人会振振有词的说:朕没想杀燕王啊,朕还下了“务让朕担上杀叔之名?“的圣旨,是李景隆曲解圣意,该杀!“这时纵然谁都知道这句圣旨背后的意思,可皇帝说他曲解圣旨,谁能帮他说话,谁干帮他说话,到时燕王没死,死的反而是他李景隆!

“这天下毕竟姓朱的,叔侄一家人,若不是顾念这点叔侄情分,皇帝为什么要下了”务让朕担上杀叔之名!“人家的家务事,我一个外人,岂能搀和进去,要不然做了那晁错!”

李景隆独自想着心事,心中又不免犯起了嘀咕来,这是千载难得的一次机会,皇上让我做了这五十万兵马大元帅,打败燕王的五万兵马还不绰绰有余,我若是打出威风来,灭了这燕王,这朝廷还能谁小看我李家,谁能小看我李景隆?“

想了一阵,李景隆蹙眉道:“话是这么说,五十万大军多少眼睛看着,若是一不小心杀了燕王,那我岂不是立即要被皇帝砍了头,唯一的法子,就是让燕王不要死在我的手中,只要燕王不死,不吃败仗,谁能小看了我李景隆?长兴侯步步死守,才一败涂地,为今之计,我只能是,步步为营,稳打稳扎,趁着燕王大军在外,逐步攻下北平,北平是燕王的根基所载,攻下了北平城,燕王自然而然就不惧了,看到了我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还不投诚了,这样一来,我也不用担负杀叔之名,皇帝也用不着我李景隆做了晁错了。


状态提示:896章 :揣摩圣意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