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到这一层上,王秀豁然明了唐格用心所在,可以说是诸公为了他的儿子,真实用心良苦啊!
平心而论,孙傅、唐格等士大夫倒也是出于公心,是怕战乱时枢府权力过大,尤其是性情刚烈的李纲,坚决主战的张叔业把持枢密院,会毫不犹豫地主张北伐。
以残破的大宋经济状况,还有相对弱小的军事力量,无疑会遭到失败,对天下的危害会更大。
不能不说,他们基本上接受他的主张,认为有限的盟好争取时间,对大宋行朝是最有利的策略。
当时,他也是非常不看好北伐,不要认为教科书上的气壮山河,那就是虏人土崩瓦解。
他融入这个时代三十余年,亲身经历了许多,非常深刻地认识到女真人的强悍,还有大宋士人的坚持。
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女真人,上万马军铺天盖地,往往来回薄阵数十回合,攻击力数倍契丹人,宋军重步兵根本就不是对手。就算现在有了克制女真重骑兵的法子,但却没有对付大规模对抗,兵彻底瓦解女真重骑兵的策略。
后世历史上,务必敬仰的岳武穆北伐,当真气壮山河,他并不否认岳飞的功绩,更不认为岳飞的战术对错。
但是,常年和齐作战的岳飞,组建八千马军,初次和金军主力大战郾城,的确是大胜了,但战果仅仅是全军对敌一万五千,斩获五百余骑,损失却是惨重的。
大战之后,宋军征用的铜铁牛皮,让当地民众几乎无法忍受,这就是战争带来的巨额消耗。
就算补充完毕,凭借步军军阵进入河北,面对十余万精锐的马军,恐怕结果也不会太好。
更何况,大宋朝廷的立国思想决定。宁愿丢失土地,也不能让臣子做大,这才是最根本的,也是他以退为进根本原因。当朝局发生变化,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后,他重新回到朝廷,成为两府副相。宰相之职迟早非他莫属。
现如今,朱琏处理军国重事。已经开始抛开唐格倚重于他。以他声望、权势,一旦成为宰相,以朝廷都堂为权力核心的决策机构,必然会牢牢控制枢密院,从集两府权势于一身,是不可免地把持军权。
说白了,就是可能出现一位乱世权相,对皇权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这对于士大夫来说是绝不愿意看到的。也是竭力要避免的格局。
从竭力消弱枢府权势到平衡两府,唐格对皇室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不能不让他感到由衷感慨和无奈叹息。为了家国的利益,他们放弃天下大势,不只是好还是该说是悲哀!
既然唐格已经出了筹码,必然是要和他做一笔交易,可惜唐格维护的正是他要保护的。家国也好、天下也罢,并不与他的理念所违背。
想想,他忍不住调侃道:“孙大人请郡之前,由都堂参预军机,却也把沿边整治的井井有条。何况,孙大人请郡不久。就开始禁都堂干预枢府军机,恐怕这会引起别人非议在下恭掌两府副相,恐怕会被人结构。”
唐格自以为宰相之尊亲自拜会,王秀最起码也得委婉点,哪想到这厮会直接拒绝,一点委婉回旋也没有,让他心下好生窝火。不过。他何尝不明白自己筹码不多,王秀势头正盛,岂能为区区小事放弃莫大的权力?
再说,当年打压枢密院,就是他和孙傅做的,这会又转变过来支持枢密院,再厚的老脸也经不住刮。
“不过。李大人主持枢府,的确是颇有起色。”王秀见唐格脸色那个精彩,也不愿太过分了,毕竟人家有成全他的意思,做人知道退让最好。
“李伯记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帅才!”唐格敏锐地意识到王秀转变,不明确但非常清晰,不由地来了点精神。
同时召回王秀、李纲,这就是权力制衡,李纲重新执掌枢密院后,绝对不会容忍王秀干预枢密院,唐格暗叫惭愧,如此浅显的道理,他才算想透彻,还是王秀提醒的。
但是,随即又来了忧虑,孙傅请郡走了,他在都堂无力压制王秀,李纲能不能制衡王秀,还是个问题,尽管王秀以表达了足够的善意,但人心叵测啊!
“平心而论,文实与伯记相比,还是文实更能胜任本兵。”
王秀一阵牙疼,他可不愿意执掌枢密院,但他有些理解唐格,尽管这些人处处制衡他,从制度上来说无可厚非,人家做的没有半点过份,不由地深深叹了口气,沉声道:“最紧要的还是打退虏人再说,别的都是后话。”
唐格摇了摇头,他何尝不明白,金军南下的势头太猛烈了,连淮上也有点吃紧,很无奈地道:“愿闻其详。”
王秀摇了摇头,风趣地笑道:“有李大人执掌本兵,大人不用忧虑。”
唐格嘴角一抽,刚才还要王秀不要干涉枢密院,这会自己不自不觉请人家干预,还被人家抢白,实在是难看!
王秀见唐格老脸挂不住了,他也不想让人难为情,主动开口道:“北人南征最为可行的路线,是夺取虎牢分割中原,再集中兵力攻取陕西六路,完成侧翼的稳定。然后,集中兵力攻取大江上游,顺流而下,一举可破江东。但是,取得襄樊必取京西、陕西,虏人几次用兵河中,意图就在于此。”
“无奈何虏人用兵屡遭败绩,不能成功夺取寸土,我料兀术南下断不是夺取行在,而是要大肆破坏,孤军深入江淮是死地,放在八年前,或许能一鼓作气拿下两浙路,时至今日他们失去最佳时机。”
“两府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