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王秀非常满意的地方,可以有争论,甚至有矛盾和斗争,主流舆论足以证明,人们的观念正在悄然改变,尽管还不那么明显,却开始公开认同“利”字。
大宋自开国不禁商,士农工商皆为国本,却因开国多是北人,两府不言利,直到神宗之后南人逐渐如两府,才开始了宰相言利。
时至今日,总算是彻底定型,形成宰相岂不言利,富国富民皆为文治财货。当然,最终的决策权在他手中,需要谨慎万分,循序利导才行。
不过,有利的条件还是存在的,那就是人们对发展的渴望,尤其是工商业新兴阶层,对金钱的渴望,足以推动任何能博取财富的政策实施。甚至连士林也不能公开否认,只要有利于生民,朝廷应该去实施。
王秀也充分利用士人的特点,分别加以对待。持保守观点的是大部分北方籍士人,持言利言论的多是南方士人,对北人尽量优容,对南人是鼓励鞭策。
当然,这也并非绝对,相当一批南北士人还是保持谨慎的,部分北方人要求改制的态度却非常激进。
持中间论调的力量,也不容轻视,他们既担心人心不古,也知道聚集财富额好处,都在寻找两者的交汇点,李纲、朱胜非等人就是代表人物,甚至可以说两府半数重臣,都是持中间论调者,他们需要谋个合理的台阶,让他们去做事。
但无论是谁,仿佛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国力发展的认同,没有人会嫌弃钱多,君子们亦是如此。
毕竟,十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就算是最抵触王秀的人,也不能不承认,王秀政策是非常成功的。
“世叔有意东顾,区区小邦,又是方镇林立,王室政令不行,根本用不着大军征伐,但须一支船队,一名使臣前往即可。”吴宣显的胸有成竹,他的本意以隐隐透出,那张肥脸也巍巍地颤抖。
王秀明白吴宣意图,他喜欢有野心的人,只有有野心的人,才能干成一番大事业,无欲无求者得过且过。
不过,他对吴宣的能力仍有怀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吴宣在短短几年是否具备能力?要知道钟离睿经过十年,才初现峥嵘,这个世界不缺天才,天才却需要时间的磨练。
吴宣见王秀没有做声,似乎明白自己不足取信王秀,他稍加沉吟,又道:“扶桑公族权势低微,政权实际由平、源两大家族控制,两大家族不断争斗,都想争取对其公族的绝对控制。但是,他们的实力又在伯仲之见,谁也吃不下谁,两家勾心斗角、战事不断、搞的纷争不已,民不聊生。”
“我看扶桑饮食简单,甲仗简陋,朝廷能利用其中弱点,派遣使臣暗中交接两家和扶桑公族,给与甲仗,索取金银做为交换,或直接以开矿为条件,想来必然不甚太难。”
“有几分道理。”王秀慢慢颔首,吴宣的主张他早就有考虑,利用平、原两家矛盾从中取利,并不算太新奇,但实际操作性很强,他想直接出兵灭了扶桑,却暂时腾不出手。
宗良觉得眼前一亮,笑道:“过时的甲仗给他们,让他们相互争斗,朝廷只需平衡势力,还怕得不到他们的财富。哎呀,销毁那些兵仗,还需要朝廷花费钱财,不如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世兄说的有道理。”吴宣离开数年,却也知道宗良的能耐,一任军州回到王秀身边,那可真是炙手可热,这厮分明给他帮闲,这份情是要记下的。
“你认为分化控制,还是征讨合适?”王秀忽然一问。
宗良眉头微蹙,却不明白王秀用意,大宋行朝现在没有能力再开辟战场,何况是没有意义的扶桑。
吴宣却摇了摇头,正色道:“朝廷要征讨蛮夷,却不是时候,小侄认为当前还是分化为好。”
王秀注视吴宣半响,才爽朗地笑道:“季叔果真大才。”
吴宣肚子里捏了把汗,王秀的眼神太凌厉了,让他腿肚子一阵打颤。话说,他真的专心去看了,奔波几年忽然明白,或许能从王秀这里分一杯羹,他不敢求两府执政,却也垂涎尚书六部,能够让吴家再入仕宦豪门。
退一万步说,能够赚个钵满盆溢,就像王家的百货,沈家的万事兴,也是足慰平生。
可想而知,他要是被王秀重用,在家族中的地位,绝对直线上升,就算不能成为家主,也会成为核心族老。
从一国割下一块肉,可想而知这又是顿丰盛的大餐,想吃到的话必须成为当事人,主动地融入其中。
宗良却看了眼王秀,主意又有些改变,谨慎地道:“先生,还是先解决西北妥当。”
王秀眉头一挑,却玩味地道:“西北战事自有西侍军,恐怕嵬名乾顺的小命,嗯,他的小命不久了!”
宗良看着王秀,嘴角一阵抽缩,先生可真能耐,竟然能判国主生死,真让他无言以对。
吴宣却异彩连连,喜道:“刚下船就听说了,朝廷大军威猛,恐怕嵬名家的家主忧患成疾了。”
似乎,有这个可能啊!机速司和职方司军情显示,李乾顺深居简出,病的可不轻,宗良切切牙,深恨自己怎么没去想。
“嗯,扶桑的事也要提上日程,季叔要劳累些,把见闻都记载下来。”王秀含笑看着吴宣。
“世叔,小侄生性愚鲁,恐怕忘记了经历,每过一地就详细记录,在船上又梳理一番,世叔需要立即送来。”吴宣大喜过望,这就是王秀准备用他的前兆,哪里还不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