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今的德意志帝国公海舰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尤其在希特拉的刻意指引下,威廉二世已经下令对现役的全部主力战舰进行改装和升级,其中一项就是加固了水平装甲防护能力,至于水平装甲防御能力达到了多少,目前中华帝国还不得而知。
即便如此,中华帝国空军的f20型轰炸机一旦批量服役,将给德意志帝国空军带来巨大的军事压力,将抵消德意志帝国对周边欧洲国家的空中威慑能力。
同样都是轰炸机,德意志帝国的哥达式轰炸机有优点和缺点,优点是造价相对中华帝国的f20型轰炸机便宜,但缺点也因此暴露,毕竟哥达式轰炸机是全实木制造,这对轰炸机而言,寿命将大打折扣。
但德意志帝国也是没有办法,因为他们一是资金匮乏,无法调集更多的经费来研发金属蒙皮的轰炸机机身,只能用硬度过得去的木质机身了。
另外,就算德意志帝国有了足够的资金来研发和生产哥达式轰炸机,其机身也只能是木质,因为德意志的工业技术水平不如中华帝国,给飞机用的金属蒙皮需要考虑重量和结构强度问题。铝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可惜强度不够,钢的强度够,可惜太重了。德意志帝国才金属材料方面的技术还是落后于中华帝国的。
反观中华帝国,早在世界大战前,李卫国就在中华帝国本土和澳洲陆续建立了镁铝合金生产基地。
中华帝国这些年囤积的镁铝原材料已经堆积如山了,随时随地的可以拿出来制造重量轻结构强度大的金属飞机机身,这也是当初李卫国早就计划好了的事情。
由于这个年代的航空发动机功率普遍较低,还无法使用单翼机身设计理念,所以只能是双翼飞机。
而对于轰炸机而言,双翼机身面临着结构拉力过大问题,普通的木质机身寿命极短,而且在空中容易发生险情,解体的几率都非常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华帝国的f20型轰炸机采用了半金属机身设计,金属材料便是镁铝合金。
之所以用的是半金属机身,实在是镁铝合金还是太贵,建造一架f20型轰炸机,造价是德军哥达式轰炸机的5倍,就算不考虑中华帝国本土人工费用成本高的因素,也达到三四倍的程度。
好在这个年代,半金属机身已经非常高大上了,因此中华帝国军方也没有太过挑剔,只要可以压制德军的哥达式轰炸机就可以了,至于成本问题,只要不影响性能,能省点是点。
当然,这当中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空军还是不被海军和陆军待见,因此军方在给空军项目拨款时,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毕竟造一架f20轰炸机,可以造二十辆坦克了,陆军会有怨言或者借口增加军费的。
造价,可以说是f20轰炸机的唯一缺点了。
除此之外,f20轰炸机的优点非常多,除了那些应用在f17战斗机和f18战斗机上面的新技术,新式的轰炸机整流罩,也是f20轰炸机出色性能的亮点。
提起整流罩,不得不提空气和机体产生阻力这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实际上,在空气阻力的研究方面,帝国科学院的专家们也通过风洞试验总结了大量的数据。
其中一个发现是翼身组合体气动流干扰形成的干扰阻力。到建元4001年时(1901),帝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发现,双翼飞机的下机翼可能具有最大的翼身组合体干扰阻力,有可能引发稳定性和操作性方面的问题。
不过,通过加装翼身整流罩之类的整流装置,可以大幅改善这个问题,加上f20轰炸机整体布局在结构设计和气动方面的一些优点,使得这种布局最大程度的保证f20轰炸机的飞行稳定性,对未来中华帝国轰炸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个是f20轰炸机的独占新技术,那就是变矩金属螺旋桨。这是专门为f20型轰炸机研发的装备。
早在世界大战时期,中华帝国科学院的专家们就已经意识到了变矩螺旋桨在提高发动机功率和自身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在金属螺旋桨问世之前,由于木制螺旋桨结构上的限制,使得变矩螺旋桨还停留在理论上。随着中华帝国科学院完成了金属螺旋桨的各项试验,在建元4001年使得金属螺旋桨进入了正式的实用阶段,于是变矩螺旋桨终于得以实现,并优先在f20轰炸机上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f20轰炸机的长时间滞空巡航目的,因为金属变距螺旋桨,对长时间巡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到螺旋桨,就不得不说另一个关键设备,也是战斗机的核心部件,作为心脏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永远都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事实上,自从中华帝国开始航空发动机研发之后,固定气缸式发动机一向都有冷却方面的问题。世界大战期间的旋转气缸式发动机正是由于冷却效率高而独步一时。
中华帝国在实战中为气冷式发动机设计了环形发动机罩,在实现冷却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减阻效应。接着帝国科学院又针对f16战斗机的空中表现,设计出气动式发动机罩,将发动机完全包裹在内,使得飞机具有更好的气动外形,直接应用在了f17和f18战斗机上,而在f20轰炸机上面,则又加装流量调节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