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仙侠修真>抗日之尖刀>第217章弹丸之地

伴随日军在浏阳、沙川口、吴淞口登陆成功,战场方向迅速演变成南北大战。日军由北向南发动攻击,目的是切断国军的水上补给线。整个战场方圆不过几十公里,可谓是弹丸之地。国军顽强防守,而激战最激烈的地区是罗店和大场。虽然国军在长江一代防御有所加强,可是日军兵力充足,采用多点登陆,迅速突破国军沿江防线。

此时老蒋在淞沪的军事部署已经完成,成立第3战区。命令张发奎的第8集团军,防守浦东至杭州湾一线,张治中的第9集团军攻击上海市区。而陈诚的第15集团军恰好防御沿江一带,而日军为了避免在上海市区作战,同时为了侧翼包抄国军主力,因此把重点放在西北方向的宝山和罗店,因此陈诚所部面临的压力难以想象。

欧阳剑与陈诚“面授机宜”,就是考虑所部的惨烈。日军的舰炮打击力度,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而欧阳剑与陈诚所讲的也是日军舰炮的威力,告诉他如何避免损失。反登陆作战是陈诚所部的职责,他必须按照国防部的命令,与日军争夺滩头阵地。可是当日海军的舰炮,地动山摇铺天盖地轰击时,血肉横飞惨烈的情景如人间地狱,陈诚包括所有官兵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战场吗?

不仅如此,天上还有日军的舰载机在肆劣,这种空天立体打击,别说国军高级将领没有领教过,官兵们更是难以置信。在日军立体打击下,15集团军苦战了三天。指挥部内,陈诚眼睛充血,脸色有些灰暗。听着属下禀报,他想起了欧阳剑的话语,深切佩服欧阳剑的远见之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何在不影响全局的情况下,做到顽强防守而又避免重大损失?陈诚下令停止与日军争夺滩头阵地,在舰炮射程之外稳固防守,而下达这个命令是要承担责任的。

此时淞沪战场的总指挥是冯玉祥,对于反登陆作战的残酷性非常清楚,因此对于陈诚后撤给予理解,没有过分指责。陈诚所部提前后撤,意为着战损大为降低。远离日军恐怖舰炮的打击,日军凌厉攻势顿时下降。深入内陆日军兵力明显不足,此时,日关东军四个师团到达战场,恰好西北集团军四个师也到到达战场。此时老蒋亲自担任淞沪战场总指挥,随即命令西部调来的4个师加入15军团战斗序列。

由于西部的巨大变迁,西北集团军的部队无论是战斗力和武器装备都大大加强,而日军增兵是从关东军调动的兵力,其战斗力更加强悍,因此整体上日军依然强大。日军的兵力迅速增加到12个师团,外加一支战车旅团,包括空军、海军参战部队,日军总兵力已经达到35万人,这个数字让欧阳剑没有预料到,尤其是日军从关东军抽调兵力,这就很说明问题。

应该说欧阳剑的蝴蝶效应,不仅影响了国内的局势,同时也影响了日军和苏俄、这种变化明显抵消了国军势力的加强。日军大本营很快判断出中国军队,意图在淞沪地区实施决战,因此迅速调整战略部署,能在东部工业发达地区,迅速歼灭中国军队主力,国民政府将失去抵抗能力,哪嘛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投降、臣服。日军气势汹汹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国际上所有军事家都认为,中国军队在上海只能抵抗一个礼拜,战事便会结束。可是国军顽强地抵抗了一个月,尤其是国军在弹丸之地顶住了日军的狂攻,连续作战日军先期投入的兵力疲劳之际,必须轮换下来休息,后调上来的师团匆忙投入作战,因此作战效率下降。由于在狭窄的区域兵力无法展开,日军的攻势被国军源源不断到达的部队遏制。

日军重点进攻区域,由于是河网地带,战车无法投入作战。日军虽然增加了特殊兵种舟桥部队,便于日军进攻快速灵活,但是地形地貌依然限制了日军的进攻效率。陈诚的第15集团军尽管战斗惨烈,后撤后战损率明显下降。主战场惨烈悲壮、血雨腥风。而上海市区的战斗却很有起色,国军部队始终处于进攻状态。第9集团军毕竟武器先进,士兵训练有素,进攻打得很有章法,一度让日军很被动。

战场上枪炮如雷,第15军团指挥部内,气氛明显改观。战损率下降,让司令官陈诚的面色好了许多。“命令警卫团火箭筒营投入作战。!”前几天反登陆作战,陈诚根本不敢投入火箭筒营,这些宝贝是用来对付日军战车的。可是日军并没有投入战车部队。由于日军猛烈地舰炮,立体打击,火箭筒没有用武之地。现在战线暂时处于焦着状态,陈诚决定把“宝贝”投入作战。

不久前,陈诚路过星子县城时,欧阳剑特意送给他200具火箭筒,并提供两千枚火箭筒弹。在星子县城,陈诚命令警卫团临时组建了火箭筒营,并邀请八路军教官暂短的训练了几天。战局进入焦着状态,日军野战部队的掷弹兵显露出狰狞的面孔。两天时间,所部防守阵地的重机枪和轻机枪阵地屡屡遭受日军掷弹兵的准确轰击。为了对付日军的掷弹兵,陈诚决定动用火箭筒营。

战场上硝烟弥漫,战线犬牙交错。日军小心翼翼缠绕进攻,战斗激烈进行时,日军为了对付国军阵地的机枪如法炮制,利用掷弹兵压制国军机枪的火力。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偶,几名日军掷弹兵的身影又出现了,由于国军士兵手里的步枪有效射程的原因,只能眼睁睁看着日军掷弹兵布阵。此时日军士兵又发起攻击,吸引国军机枪阵地暴露


状态提示:第217章弹丸之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