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又说回来,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要做的,人和人互相帮助是最基本的道义,但是碰到事情的时候,你不说话别人也不会当你是哑巴,你不发表意见,别人也不会当你是无脑人,适当的时候发表适当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不能彻底帮别人,就请闭上嘴,如果想要帮别人,就请有了十足的资本后再行动。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ròu_tǐ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说司马迁这样阿q式的精神,那是一点都不假。不过任何事情都是要分两头来说的,没有什么永远的好,也没有什么永远不不好,只有站在某个角度上说,这个事情很好。在现实生活里,正是这种“忍”的精神才能让我们重复日复一日的生活,否则,那得有多少人去自杀。
司马迁所经历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经历地的,也是不可能去经历的,所以别人在说他的事的时候,大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哪有那么轻易的事。不用外人,光是家人的眼光都会让他受不了。所以这也正是《史记》发扬光大的一个原因吧。他值得让人同情。
张国荣死了,他的作品就火了,还有很多人,生前的成绩绝对没生后的大。人们会和活着的人做斗争,会攀比,会耍阴谋,但一定不会和一个死人计较,所以死的越惨,死后的名头也就越大。人心难测,于此可见一斑。
所以像这些写网络,总不会出大名。因为第一不敢得罪gov,第二不敢和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第三,那就是还得好好活着养家。第四,那就是多多更新,为自己的读者多写点章节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