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仙侠修真>一代神医在明朝>第434章 原来她在这里

提起海战,历史上能想起来的几乎都是痛苦的回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中国从来都是扮演着战败者的角色。

但其实我国的海军也曾经是世界的强者--郑和下西洋那年月自不必说,就说崇祯年间,当时的欧洲海上霸主妄图染指中国,他们同明朝展开了争夺,已摇摇欲坠的明朝在武器占劣势的情况下奋然迎战。最终结果是荷兰折戟沉沙,被赶出了东亚。

就在张力带兵入关,与建奴连番大战的时候,荷兰台湾总督普特曼斯率领十三艘荷兰战舰,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明朝沿海发起了进攻。

荷兰人提出中国方面立即停止同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贸易,只能与荷兰人单独贸易,否则将立即开战!

这种无理的要求,“我大清”估摸着会一口答应,可惜却遭到了明朝的严词拒绝。

到了十月十二日,福建巡抚邹维琏以郑芝龙军事集团为主力,积极准备迎战。在郑芝龙积极备战时,荷兰人也不敢怠慢,他们招来了大海盗刘香为增援。刘香带来了战船五十余艘。

历史永远会记住这一天--大明崇祯六年,十月二十二日,料罗湾海战正式爆发。

这是一场在当时影响深远,丝毫不亚于后来“珍珠港”,“中途岛”等等战役的大海战。

得到可靠情报的郑芝龙主力一百五十艘战船悄悄开到了金门岛南部的料罗湾口,在那里,正停泊着荷兰刘香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当发现明军来袭时。荷刘舰队摆开了一个荷兰战舰居中,海盗船四散策应的防御阵形。明军舰队则在料罗湾东南角展开,以郑芝龙部队为先锋。顺东风采取了两路突击的战术。按照事先布置,明军主力部队全部直奔荷兰舰队,只以辅助部队对付海盗船。同时,他们采用了在欧洲战场从未见过的火海战术。明军150艘战船中,只有50艘是炮舰,其余100条小船全是火船,随着一声令下,在大船火炮掩护下,百条火船蜂拥而上搭钩dian火。

一阵喧嚣过后。参战的全部荷兰大型战舰2↙3.o⌒< s="an:2p 00">s_;,两艘刚一开战即被火船搭住焚毁,另外两艘则在炮战中被击沉,此外又被俘一艘,其余几艘全部在受重创后逃走。参战的刘香战船五十艘,全军覆没。

明国水师的主力,正是郑芝龙海盗集团--唔,不,郑都督早已被朝廷招安。应该称之为郑芝龙海军集团。

福建南安府郑氏庄园这些天不惜花费重金连番庆祝,正是为了恭贺家主郑芝龙取得如此大胜,往后还不横行远东?

只是,在这喧嚣的连日庆祝宴席之上。有一个人却愁眉紧锁--真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只有她,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荷兰人说白了只来了十多艘战舰而已。通过天主教传来的消息,她知道荷兰国王已经暴怒。正在从欧洲本土和南美征调船只,要与远东的敌人决一死战!

欧洲人的重dian向来都不是远东。所以料罗湾轻敌惨败之后,整个欧洲立刻同仇敌忾,听说与荷兰掐架的英国人也凑上来与荷兰签订了停战条约,发誓要教训远东的这群泥腿子!

她原本是为了汤若望而到郑家的,因为汤若望目前正在给郑芝龙铸炮--由于汤若望还没完成铸炮事宜,所以她的行程也耽搁了下来。

郑芝龙听说她是徐光启徐大人的女儿,顿时肃然起敬,将她奉为上宾。因为郑芝龙也是一名天主教徒,他在天主教中还专门有一个名字,叫尼古拉--这是见之于史料记载的,所以,郑芝龙也可以称之为尼古拉o郑……

而“她”,自然就是久未露面的徐静萍了。

郑芝龙的正妻是日本人,姓田川,没名字,一般称为田川氏。因为郑芝龙发迹之初,乃是在日本混饭吃,跟着当时的大海盗李旦混。说起郑芝龙的发家史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反正大伙儿知道他老婆是日本人就o了。

悲催的是,与“我大清”不同,至少在明代,日本那是属于“蕞尔小国”,与后世的索马里、阿富汗可以划等号……

娘家人不给力呀!所以田村氏在郑家备受排挤,特别是郑芝龙的二姨太刘氏乃是福建南安本地人,膝下也是有儿子的。

刘氏与郑芝龙的弟弟郑芝虎交好,俨然已经结成了利益同盟……

这日午后,徐静萍正在厢房午休,正在半梦半醒之际,忽然耳朵里传来“唰”地一声!徐静萍本来就没有睡熟,立刻从床上翻身而起,一抬眼就看见桌子上用一把小匕首钉着一张纸条。

徐静萍连忙走到桌前,取下纸条一看,眉头紧紧地蹙了起来。

……

辽东的天气愈发的冷了,今冬第一场大雪悄然而至,整个锦州城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

在团山军休整的这个月里,团山军文工团开始了辽东大巡演,团长柳如是带着手下的文艺工作者们,走遍了锦州、宁远、金州、复州、盖州、海州等地。

而张力也出席了锦州城的文艺演出,再之后便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陪着家人度过了难得的团聚时光。

说是团聚,其实还少一个人--徐静萍。张力的女儿上个月跟着真如居士一起来到了锦州城,张力给她取了个小名叫做囡囡,眼下她已经是宋秀娘的掌上明珠。

这日晌午,张力在内宅花厅陪着若晨赏梅。两人对坐在一张小案几前,案几上摆着一壶温酒,而伺候一旁的灵儿姑娘则不停的扇着炭火,花厅中倒也不觉寒冷。

张力满斟了一


状态提示:第434章 原来她在这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