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北边的墙沿下是一片乱葬岗,黄三山第九房小妾的尸体就被丢在这里。
一群人浩浩荡荡出了县衙,一开始晏衣还故意假装不认识路--因为是乡下人嘛,再加上受了惊吓更是分不清东南西北。
如此一来,原本姜县令只信了五分,现在却也信了八分。
晏衣注意到姜县令神色的变化,心中暗道:不愧是姐姐,她都能预料到姜县令的所有行为,幸好我按照姐姐所说故意先装作迷路,不然这姜县令还不一定信我呢。
他兜兜转转,领着众人好不容易才到了城北的墙沿下,四处看了看,笃定道:“就是这里。”
“尸体在何处?”姜县令问道。
晏衣皱着眉四处看了看,犹犹豫豫道:“好像在那边……又好像在那边……”
没办法,姜县令看晏衣靠不住,只得让手下人四处去寻找。
天启王朝的开国皇帝不赞成纳妾的制度,他自己也只有一个皇后,连个妃子都没有,后世皇帝也效仿祖先提倡一夫一妻制。
当然,王朝延续几百年,肯定也有不这样做的皇帝,而世家把持朝政的时候,皇帝的后宫里也被塞进去许多人。
对着一大群主动上门的美女,谁不心动?
只是这样的皇帝,后世提起来都骂作昏君--实际上,他们的政务水平也的确是差的可以,不然也不会被世家把持朝政。
而那主动找来许多美人的皇帝,在后宫夜夜笙歌,根本都不上朝了,何谈治国?
后来出了那位英明的少年皇帝,他与自己那青梅竹马的女子采取各种方法,最终收回了皇权。
那女子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在允许女子参与科考的第一年就凭借着出色的才能成为榜眼,后来官至三品。
她一生挚爱英明的皇帝,却不愿入宫,因为少年皇帝登基时国情危急,她认为自己入朝为官才是最能够帮到爱人的做法。
少年皇帝力挽狂澜成为一代明君,在国家安定下来之后将皇位让给了自己流落民间却依然一心为国的兄长,与青梅竹马的女子一同归隐,传为一代佳话。
后世的人对这位明君的称赞不计其数,好男儿纷纷立志以他为榜样。
然而到了本朝初年,世家权势再次起来,企图把持后宫和朝政,皇权衰弱,皇帝墨瑾不得已塞了许多人进后宫,甚至不能给他唯一爱的人一个妃子的分位。
尽管如此,他励志图强,皇权逐渐收回,身边也聚集了一大批的能臣,终于可以跟世家抗衡,对于官员的任命权大部分也掌握在他的手上。
墨瑾用人,绝对不会重用那些家里妻妾成群的。因此社会风气大致还是以纳妾为耻的。
当然,若是年纪大了却无后,这样纳妾是不会被人说的。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对纳妾的人十分看不起,对小妾也更是不屑。小妾的社会地位非常低,进入夫家之后更是生死掌握在正室的手里,生下孩子也跟小妾没有关系,只比下人强一点而已。
哪怕是进宫做妃子,也是被大部分人不耻的。只有那些世家才会赶着把族里的女子送进宫里还自以为得意,世人对这些世家都是十分的看不起,认为他们是想要用女儿换取高官厚禄。
人人都说“宁为寒门妻,不做高门妾。”
--因此当初陆朝东听说陆暖要给刁为善做妾,会气的跟她断绝关系。
然而,小妾虽说是在府里打死了也没关系,跟那些卖了死契的下人一样,可按照王朝的律法,打死了家里的奴仆、小妾,都是要报官,等仵作验尸确定没有问题之后才可以了结、销户。
这条律法,不是为了保护小妾和奴仆的人权--你这都签了死契、做了小妾,还人权?尤其这是封建社会,更是不用想的。
之所以设下这条律法,是为了保证人口数量,确保有充足的兵源。不然今天打死一个明天打死两个,大家都这么干,万一打仗可就找不到人去了,难道这些大老爷们会亲自上阵不成?
特别是天启王朝近几年战事吃紧,兵源严重不足,需要大量的人手去打仗,同时还要保证有新生儿诞生。
打死小妾,这是严重妨碍人口出生的。因而这几年对这方面的关注力度加大,便是主母也不敢随意打死小妾、给小妾灌绝子药,一旦被发现,管你是谁,这是相当于通敌的大罪,本该斩首,因为边关吃紧,就改为全家发配充军。
由此也可以看出天启王朝最近这些年战争情况十分不妙。文官世家干政是内忧,敌国侵略是外患,人民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是要承认墨瑾在位治理的不错。
不过,话虽如此,这个条文真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有钱人可以捐点钱就了事,没钱的人一般也养不起小妾。再说了,只要不被发现,那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闲言少叙,因为有这样的律法,所以姜县令虽然对小妾的死不以为然,但还是要找到尸体,然后去跟黄三山讨个说法。
他们带来了两条狼狗,很快找到了小妾的尸体。
众人过去一看,便是有经验的老仵作也忍不住脸色发青,因为这小妾实在死的太惨了。
且不说尸体上血迹斑斑、遍体鳞伤,小妾的尸体只剩下一个光溜溜的躯干,头和四肢全都不见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天启王朝,无故毁坏尸体是一项非常严重的罪行,姜县令当时一看就勃然大怒。
他可还记得今天黄沙服毒自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