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趟过青春河的男人>148第074节 乡情乡韵(下)

第074节乡情乡韵(下)

有人说,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没有别的,全是那些被地方政府称为黑金的煤炭的“功劳”。村西几十里之外的那座绵延百里、纵贯全县的大山深处,沟沟凹凹里几乎集中了全县所有的大小煤矿,随着一车车乌金在天地间闪烁,方圆百里之内的地下水也被破坏殆尽。以前,村民们院里的水井,深不足一丈,在地势较低处,甚至不足五六尺。但自打煤炭业突飞猛进、大军突起后,井里的水线就开始直线下降,现在谁家的水井也有四五丈深,且还在不断下降。不知降到何时,也许有一天没准会降到吃救济水的地步。听父辈们说,以前村里的旱地,只有在春播时才需浇上一回,而水地,则一年到头都不需浇灌。即便如此,庄稼都长势很旺,只是缺少肥料,产量都不高。而现在,任何地片的土地,一年至少都得浇上三回,否则就会绝收。如果是那些浇不上水的旱田,就只有看老天眼色,收多少算多少了。

天越来越旱,地下水越来越深,昔日包括我村在内的许多水草丰美、树木葱茏的村庄也永远失去了秀色。在许多村子,尤其是我那个村子的四周,皆被一个个大小煤场、煤站围了个严严实实。耕地被占用了,蚕食了,环境却被污染了,一遇上刮风,整个村子就笼罩在了一片黑烟黑雾中,薰得村民们连门窗都不敢开。即便如此,家里还是落满了无孔不入的煤尘。煤场、煤站占用了大片良田,却被用地企业和当地政府以荒地或滩地上报征用,这种现象始于一九八五年前后,并一直延续着,几乎从未间断过。

既然,当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已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期,那我不妨略提一下此一时期的情况。这种跑马圈地式的土地掠夺,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又有了快马加鞭甚至是登峰造极的发展。为什么?这完全缘于新世纪头一个十年全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煤炭能源近乎鲸吞的需求。

新世纪,征占我村以及附近村子土地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二oo五年。上好良田,连青苗费带地补每亩仅给占地农户4600元,而征地时,企业实际支付的补偿金每亩均在十万元以上,从市到县,从县到乡,从乡到村,一批批干部靠截留和瓜分地款而一夜暴富。对此,村民们都觉不公,曾自发组织起来,一次次地去上访。乡里去了,县里去了,市里也去了,但得了好处的上下官员们都一个个踢着皮球,始终不予解决。不仅不解决问题,几个带头上访的村民,还遭到了一群不知从何处冒出的黑社会人员光天化日之下的暴打。上访无望后,几个稍有点文化的村民又给不同地方和级别的新闻媒体写信反映,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媒体的大记者、小记者们前前后后来了好几拨,但来了走了,来了走了,问题仍然挂在那里,直至再也无人问津。但有目共睹的是,一大批记者借助这个千载难逢的“新闻素材”大发了横财。

在事实面前,村民们只好认命,认了小腿抗不过大腿的道理。颇具戏剧性的是,那年年底,全省公开曝光的非法占地十大案件中,竟有这一宗,各级报纸、电台、电视台都在显著位置连篇累牍报道了此案。村民们高兴地说,这下可有人管了,但天真、幼稚的村民们又想错了,树大根深、手段神通的土地侵吞者很快就摆平了各路神仙,使此案很快不了了之。

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了极少数人发家致富的摇钱树,并由此而不断涌现出一代代暴发户——煤老板。煤老板们聪明得很,把污染的环境留给家乡父老买单,自己却跑到繁华文明的京津地区,买下至少四五十套房产,去享受荣华富贵了;把靠掠夺性开采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所挣到的巨额财富花在了异乡,拉动了异乡经济的发展。在财富急剧膨胀的同时,老板们怪胎一般的思想也越胀越大,一小撮户主,自恃财大气粗,处处炫富耀富,其所作所为让人称奇道怪,现举几例,让读者小开一下眼界。也许读者早已耳熟能详,那我就算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吧。

a煤老板,因在京城某汽车销售市场上,不满销售人员对其“有眼无珠”的怠慢,用大方得让人惊乍的出手,当场买下三辆大奔。买下之后,立即找来一柄大铁锤,三两下就将倾注了无数现代科技结晶的豪车砸了个稀巴烂。

b煤老板,liè_yàn猎昏了头,不仅看上了车展上的名车,更看上了漂亮的车模姑娘,不仅要买车,竟要连人一并买走,任凭负责人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把售车市场折腾得一片狼籍,成为京城前所未有的奇闻。

c煤老板,为显示自己视金钱如粪土的高雅,买来四五辆路虎后,专门辟出一辆,养了一对宠物狗。

d煤老板,老娘死后,厚葬、豪葬得出了格,不光用数之不尽的金银珠宝陪葬,甚至将整捆的人民币直铺在寿材里老娘的尸骨下。墓碑,以及墓地的围栏全是清一色的汉白玉。怎奈老板如此孝心也赶上了时运不济之时,何也?日益猖獗的盗墓风让老板终日寝食难安。于是,不得不在墓地旁建起一座小别墅,并架设了n个探头,雇人日夜守护着,守护着。小道消息说,当地盗墓风愈演愈烈,煤老板绝对“功不可没”。到现在,连普通老百姓家的墓地都难以幸免。听说盗墓贼的探测器非常灵敏,针头大小的金银首饰都逃之不脱。

e煤老板,赌博赌得奇瘾无比,当地的赌局


状态提示:148第074节 乡情乡韵(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