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科幻未来>超时空安全局>一代才女石评梅简介及作品《墓畔哀歌》欣赏

在北京城南著名的陶然亭公园内,一个幽静肃穆的角落里,有一座高大的青石雕像掩映在白杨绿柳之间。那是一对青年男女拥肩而立的雕塑造型,人物的衣装、发式,还有那富于书卷气的圆边眼镜,都标志着鲜明的「五四」时代特色。绕过石雕和石雕后那个林木葱茏的土丘,两块并排而立的汉白玉石墓碑赫然在目——这里便是陶然亭公园内有名的「高石之墓」,即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山西籍女诗人石评梅和她的情人高君宇死后并葬的坟冢。

石评梅(1902-1928),原名汝壁,因爱梅花的高洁而改名评梅。山西省平定县城关人,其家庭为平定城内一个书香门第。我国早期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二十世纪「五四」时期及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及审美倾向而独树一帜,令当时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们将自身大胆的人生****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渗透、融合进文学作品之中,达到了更鲜活、更新奇的效果,成为当时文学中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庐隐、石评梅、萧红和张爱玲就是那个时代女性文学的四位代表作家,被称之为民国四大女才子。四位中除张爱玲外,由于各自的病因,庐隐的全部创作生涯只有十二、三年;石评梅还不到六、七年时间;萧红的创作也才有七、八个春秋。她们创作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思想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石评梅短暂而凄艳的一生中,虽没有庐隐那样丰富的感情生活,也没有张爱玲似传奇一样的人生,却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是名震京华的女作家。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石评梅的作品特点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层面上更为脆弱,更为哀苦,通篇充满了「冷月、孤坟、落花、哀鸣、残叶」等冷艳的词汇,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泪珠汇成,可谓满纸辛酸泪。然而她的善感与抑郁的气质并不妨碍她对女性命运和人生的思考,而是从悲观主义的角度循着情感的悲哀逻辑进行思辩与觉悟,表现一种极热烈又悲哀至极的呐喊。她经历了幻想到现实痛苦与虚幻、失望、渴望到仇恨、破坏、反抗的全部悲剧起落的连续过程、情感苦旅和这中间巨大的思考时空,她的散文就是她心迹的真实记录。

石评梅是我党早期著名活动家、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高君宇(生前长期担任孙中山先生秘书)的生前女友。然而,他们的爱情结局是悲惨的。早年,因初恋失败,石评梅抱定乖僻直拗的独身主义主张,在爱情上一误再误,错过了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高君宇英年早逝后,石评梅痛悔不已,决心在高君宇死后用悼亡孤苦的眼泪来偿付自己所欠下的相思情债。

高君宇的突然病逝对石评梅精神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此后她把全部感情都放在已故的高君宇身上。在高君宇的追悼大会上,石评梅送了挽联,上写:「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根据高君宇的遗愿,石评梅在其墓周围亲手栽植松柏十余株,并在墓上题了如下碑记: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一九二八年九月,石评梅由于长期悲伤过度,损害了健康,在高君宇死后约三年后竟也泪尽而亡。一个天才的女诗人就这样在泣血哀吟中走完短短的一生,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这是石评梅在高君宇死后经常对友人表明心迹的一句话。生前好友遵照其遗愿把她安葬在陶然亭内的高君宇墓旁。一对有情人,生未成婚,死而并葬,在当时传为佳话。陶然亭公园因之变得更加知名。

《墓畔哀歌》即为石评梅为悼念高君宇而作。文风哀婉,感情真挚。特向广大博友推荐,请大家欣赏其独具特色的文采。

《墓畔哀歌》(石评梅)

我由冬的残梦里惊醒,春正吻着我的睡靥低吟!晨曦照上了窗纱,望见往日令我醺醉的朝霞,我想让丹彩的云流,再认认我当年的颜色。

披上那件绣着蛱蝶的衣裳,姗姗地走到尘网封锁的妆台旁。呵!明镜里照见我憔悴的枯颜,像一朵颤动在风雨中苍白凋零的梨花。

我爱,我原想追回那美丽的皎容,祭献在你碧草如茵的墓旁,谁知道青春的残蕾已和你一同殉葬。

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

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的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

哀愁深埋在我心头。

我愿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天呵!这蛇似的蜿蜒,蚕似的缠绵,就这样悄悄地偷去了我生命的青焰。

我爱,我吻遍了你墓头青草在日落黄昏;我祷告,就是空幻的梦吧,也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

明知道人生的尽头便是死的故乡,我将来也是一座孤冢,衰草斜阳。有一天呵!我离开繁华的人寰,悄悄入葬,这悲艳的爱情一样是烟消云散,昙花一现,梦醒后飞落在心头的都是些残泪点点


状态提示:一代才女石评梅简介及作品《墓畔哀歌》欣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