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日之雪耻>第一百三十三章 :回师察哈尔(二)
述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由彬山元大将接任。同时,发出悬赏令,十万大洋悬赏韩云华的人头,活捉更是可以得到高达二十万元地大洋。而内蒙古军区辖下的军官也各有悬赏,价格据其官职的高低而定。像沈玉泉就高达八万大洋、李大勇五万、叶保国六万、王剑等旅长级别的都是四万,最后内蒙古军区正规士兵每一个人头都值五块大洋。

这个悬赏令一出,全国轰动。韩云华何许人也,怎么惹得日军如此大动干戈,单单悬赏令上列出的那些人的总价值就高达一千多万银元。原本国内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韩云华是哪里冒出来的英雄,但是接下来几天包括国民政府控制下的报纸以及**的喉舌新华日报等,几乎所有的报纸都连篇累牍地报道了韩云华极其领导下的部队在塞北抗击日军的事迹。

此时,几乎所有的关心国家命运的人才知道,在这个苦难的国家的北方还有这么一支中国国防力量。以区区一旅之力顽抗日军是数万精锐而全身而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在抗战初期,中**队往往要几个师才能对抗日军的一个步兵旅团,现在告诉人们竟然有一支只用一个旅就能和十多万日军整整对抗了一个多月的部队存在,几乎所有的人第一感觉就是骗人,是国民政府在有意夸大这个韩云华的功绩,是在刻意塑造一个民族英雄。

但是转而人们又想到,这个韩云华可是属于**领导的将领,国民政府是不会刻意宣传八路军的,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扑朔迷离难辨真假。

这也怪不得普通民众迷惑,而是直到现在,**以及韩云华本人都没有发表过任何声明。而日军倒是出来反对了,但是日军的话有几个相信,他们说韩云华所部有近三十万人,此战日军虽然有一定的损失,但是击死击伤韩云华所部十多万人。明眼人一看就是假的,是日军给自己的失败找台阶下。

而国民政府更是不知道韩云华部到底有多少人,蒋介石只知道韩云华所部的番号是独立77旅,编制只是一个旅。但是**一向对国民政府下达的政令是阳奉阴违,想来八路军也不会真正地遵守国民政府的命令。韩云华所部的人马肯定不会是一个步兵旅,但是日军给出的数据有实在是有些离谱,三十万人,那是一个什么概念。想当初,**撤退到陕甘宁的时候也只有不到三万人。就算这几年有点发展,但也绝对不可能单单一个旅级军事单位就有三十万人那么恐怖。

对于日军的悬赏令韩云华倒是知道,但是却并不怎么在意,反而和一旁的熬列格打趣道:“熬列格,看来你还得努力啊,你看现在就连小鬼子发个悬赏通缉令也搞区别对待。我倒不说了,你怎么连大勇也比不过,人家大勇的人头还值5万大洋呢,你这个我们军区骑兵部队的缔造者才值4万,太寒碜了。看来你在鬼子的部队中名气还太小,同志,**尚未成功,熬列格仍需努力啊”

熬列格对鬼子只给自己的人头开出四万大洋的赏金很不爽,比不上韩云华和沈玉泉也就罢了,但是连李大勇和叶保国都比不上,实在让人郁闷。想他熬列格怎么说也是内蒙古军区骑兵部队的实际教官,内蒙古军区所有的骑兵部队都是他熬列格一手带出来的。

“他祖母的,怪不得长生天要让可恶的小日本鬼子遇到司令员这个克星,实在是这帮***太龌龊了,悬赏你就悬赏,还搞什么区别对待,看来老子现在还没有把他们这帮狗*养的打疼。司令员你就看我的吧,用不了一年的时间,我熬列格的赏金一定会超过十万的。”熬列格郁闷的说道。

8月9日,韩云华一行人终于回到了大青山。韩云华和内蒙古军区骑兵部队的回归标志着历时一个半月的塞北会战终于结束了,此战历时之长,规模之大,伤亡之惨重在**建军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回到大青山后,韩云华并没有松闲下来。首先是这次大战的作战总结还没有整理出来,上报中央以及八路军总部的战役汇报也没有统计出来,撤到察哈尔地区的冀东起义部队还没有来得及安置,被日军破坏殆尽的军区总部以及各大城市的废墟还没来得及清理…….更让韩云华着急的是,失踪已经一个月的雨涵还是一点消息也没有。

内蒙古军区现在最忙的人不是司令员韩云华,也不是政治委员沈玉泉,而是后勤部长兼集宁市市长、集宁守备司令部司令杨瑞华。杨瑞华现在一个人都快被拉成几段用了,后勤方面虽然有郭卫东帮着,但是还是离不开他这个后勤部长。因为这段时间每天都要有大量的战略物资运送入库,这些东西韩云华有明确规定,必须要后勤部长亲自验收入库,不得假手他人经办。

六天前,大青山上修建的弹药库全部装满了,但是大批物资还源源不断地被抢运会根据地。杨瑞华请示过韩云华后,将尚未入库的武器弹药以及大批的粮食全部运送到集宁,然后经铁路运输到归绥。

同时。每天都要从内蒙古军区的仓库中调运出大批的粮食下发到各部队,尤其是那些从冀东地区撤出来的起义部队。况且根据地经过鬼子的蹂躏,老百姓的口粮缺口还有很大,而距离庄稼成熟最少还得两个月,这两个月内蒙古军区必须为根据地百万人口下发足够的口粮。而战前从黄泛区涌来的难民还有几十万滞留在根据地,这段时间已经有大批的难民死于非命了,饥饿、疾病、战乱每天都有大批的难民死亡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三章 :回师察哈尔(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