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四百八十三章 倒戈

但赵祯在暴怒之下,自己与滕宗谅关系密切,一时不敢进谏。过好几天后,范仲淹才再三替滕宗谅辨解。

赵祯淡淡说了一句:“等燕卿查完再说。”

范仲淹还是不解。

这是赵祯一个小小的敲打,不是对事,而是对人。

吴育才任开封府尹不久,便查出两宗大案,先是查出一个奸吏,将其流放岭外,又查获一个巨盗,得其积赃一万九千缗,为了破案,多用刑具,于是众人疑其是冤案。赵祯闻之,派他吏重新审问,卒伏法。大盗事是假不了,主要这个奸吏确实有一些疑问,是何奸,是因为李淑在开封府与吏人多亵近的缘故。并且因此弹劾李淑。

赵祯没有办法,只好让李淑出知郑州。

也就是现在赵祯用什么人,只要君子们看不顺眼的,统统一扫干净,赵祯渐渐在失去用人权。而君子党们想要用什么人,便用什么人。

这个迹象很不好。

贾昌朝与王拱辰敏锐的察觉出来,然而欧阳修与范仲淹却没有看到。

但现在赵祯仅是对用人权不满,还没有对新政不满,在继续配合着范仲淹将各种新政落实下去。

这才是搞笑的地方,明显一次敲打,居然无人察觉。甚至后来在赵祯纵容下,让王拱辰与范仲淹死掐,君子党们依然还不察觉。

无药可医了。

反观贾昌朝他们,怎么就将郑戬挑起来的,郑朗居然就想不明白,这才可怕。既然站队,好,先站一站再说!骑在马背上,郑朗恨恨的想到。

菩萨还有恼火的时候,况且郑朗。

这一站,君子党更糟糕。

风尘朴朴的来到京城,要求谒见赵祯。

合门使不敢怠慢,立即匆匆进去禀报,赵祯召见,太监将郑朗带到内宫。赵祯惊讶地间道:“郑卿,何事要亲回京城?让内侍回来禀报就行了。”

“禀报陛下,张海已经投降,其实无论投降或者抓获,问题都不要紧,但对张海是杀是充军,却会牵连很大,因此臣特地星夜赶回京城。”

“有何牵连?”

“陛下,可召两府大臣与台阁言臣,一道入宫商议。”

“这,心

“陛下,臣也是无奈,现在不仅是臣说话未必有人听得进去,就是陛下说话,也未必有多少大臣能听。不当着他们的面说清楚,恐怕就是陛下诏书,也难以通过。”

欧阳修是没有听到,若是听到,能扑上来用牙齿咬郑朗。

事实也是这样,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这段时间只看到君子党们在上跳下窜,赵祯的身影几乎全部消失。不但现在,一直到明年上半年,几乎看不到赵祯的背影。

赵祯叹了一口气说道:“郑卿,新政由范仲淹发起,朕既然恩准其中大部,只能做配合。一切皆是为了这个国家。”

想用范仲淹的法,只好用范仲淹的人,这才默许欧阳修等人在替整个大宋洗澡,从中央洗到地方。包括吕夷简,君子党们将吕夷简所有权利剥夺,赵祯当真知道不过份?可君子党们与吕夷简是生死大敌,想给吕夷简一个公道,君子党们必然不服,那么无从改革。

忽然醒悟过来,问道:“郑卿,难道你不同意新政?”

“陛下,容臣一一细说,臣先说释道儒法四家。虽然后世儒生多对商鞅提出怦击,但臣认为秦朝之所以强大,军纪严明,国内安静,正是商鞅变法所制。臣与商鞅一样,反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我朝的祖宗家法,臣以为法不可变,度可以调。这与新政思想一样。再说最强大的中兴,便是开无盛世,开无之初恰恰是姚崇提出的各种温和变法,再加上张说与宋螺等人的不断调整,于是出现封建王朝,最强大的国度。但后来唐玄宗倦怠政务,因循守旧,留恋美色,这才有李林甫专权、安史之乱之祸。”

“也有理,那郑卿对法家微

“陛下,臣反对法家,之所以商鞅用法家,是因为诸候并起,王权弱化,所以用法家成功。一旦秦大一统后,再用法家治国,就有无数弊端产生。故秦迅速亡国也。到了西汉,西汉惩法家之弊,改用黄老无为。并不是无为而治,而是力求清静无为,国家减少争执,让百姓愚昧。可是人乃是万物生灵之首,怎么能让他们变得愚昧呢?况且有人,就有争执。于是诸候反叛,削弱王权,外有匈奴之逼。这才让汉武看到儒家学问的长处,不愚民,而是用儒家的尊卑名份礼数确立统治,加强王权的权利。对国家治理,对天下平之。但春秋典籍多为秦朝焚烧,又立儒学不久,诸多儒生曲解,儒家大义没有发挥出来,不得不使用法家佐之。”

“有理,继续说。”

“由以成为制度,到了唐朝时,看到释家势大,用道家冲之,于是立国之道,道儒参半,表以法家,释家危害不大纵容之使之教化百姓,释家危害大时又开始灭佛尊儒。有时候做得好,有时候做得不好。我朝立国以来,多以儒家为里,皇家虽崇尚道家,但不是用来治国,而是与释家一样,用来教化百姓了。再辅以法家,这便是我朝立国用百家之道。”

赵祯想了一会儿,说道:“郑卿,果然乃是经学大家,朕以前真没有想过,经你一说,茅塞顿开,果然是如此。”

“这个无妨,臣之所以说它,是用来说新政的。百家当中,墨家取之儒之仁,法家取之儒之义。道家与儒家同时并存,各有冲突之处,各有融合之处。不过臣对道家种种十分


状态提示:四百八十三章 倒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