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宋私生子>第722章 一呼百应

杨逸要给新党勒石记功,作为新党成员,有几个人会嫌这座丰碑太雄伟呢?

杨逸话声刚落,哗啦一下,满朝大臣中,超过半数站了出来支持他的扩建方案,这其中大部分是他这一系的官员,也有很多不属于他一系的官员。

这一刻,杨逸终于尝到了一呼百应的滋味,这感觉真不错。

更令人惊诧的是,本应反对得最激烈的蔡京,此时也站了出来奏道:“太后,今年秋税基本已经上缴完毕,目前国库尚存银计有两亿三千多万贯,如今大宋四海升平,赋税年年增长,西域虽然还有些叛乱,但已不足以影响我大宋大局,来年军费开支将会回落到四千万贯左右;

加上官员的俸禄以及各部门的各项预算,臣估计来年朝廷总开支应该在一亿贯左右就足了。按照当初朝廷通过的决议,国库每年预留五千万贯存银就足够应对突然情况了,若是存钱太多,反而为让大宋经济民生凝滞不前;

杨太傅提出九千万贯的扩建预算,朝廷完全可以支付得了,而且这笔支出,对促进大宋的经济民生发展,将有巨大的作用,所以臣以为,杨太傅扩建方案当行。”

蔡京的话,让许多人想起了当初朝廷通过的一项决议,那就是每年国库保留五千万贯,以应付突发的战争或灾情,更多的结余则不能让它烂在国库里,必须把它花出去。以便能不断的拉动大宋的经济民展。

这钱只有花出去,让它产生更多的效益,朝廷才能获得更多的赋税,这一点朝中大臣是达成了共识的。

正如蔡京分析的那样,往年因为战争,朝廷的军费开支高达一亿七千万贯,现在大仗都打完了,军费开支必将锐减,恢复原来裁军后的三到四千万贯。

即使西域还有些小规模战争,花费也不会超过五千万贯。

而官员的俸禄、和各衙门的运行支出。也有六七千万贯,和军费加起来,支出多也就一亿两千万贯,而现在每年的赋税收入已经超过三亿贯,算来下就有超过一亿五千万贯闲钱要找地方花出去。

现在把这笔钱花在扩建京城上,既可为新党勒石记功,又可以促进大宋民生发展,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即使是章惇。也颇为心动,

权位到章惇这份上。求的不过是留芳后世而以,而作为帝国首相,若是能在他的任上,把帝京修筑雄伟壮丽,后人看到这座雄城,必定会惦念到他的功劳。

加上蔡京那一笔帐算下来,也确实不必太省着花钱,而且精明如章惇,杨逸能想到建成后。朝廷能大赚一笔,他也一样能想到;在这件事上,章惇实在没什么反对的理由。

眼看朝中有大部分官员出班支持,而又没什么人站出来反对,“女中尧舜”刘清菁同志便急不可耐地开口说道:“既然扩建方案各位大臣都认为可行,那就这么定下了。”

刘清菁这话一落地,杨逸不等百官多说。再次抢着说道:“太后,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加上朝廷这些年大量迁民实边,导致劳力十分缺乏。几年前在坊间雇用一个劳力,每天止于百钱,如今雇工价格已经高达一百八十文,尚且难以雇到人力;

这次扩建工程,需要动用的劳力至少要六万人,遇到农闲时不成问题,到了农忙之时,只怕要停工啊;

这会极大地延长工期以及增加成本,而缺乏劳力这个问题,绝非止于扩建工程一事,我大宋的工商业之所以比历朝历代有长足发展,给朝廷提供了大量赋税,这主要是我朝重农而不抑商的国策所至;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朝土地兼并比历朝历代都要严重,使得许多百姓失去了可供耕作的土地,只能进入工商业以求生存;这给工商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力,进一步推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但现在,因为民生的繁荣,以及迁民实边等政策的施行,使得农工商等行业的人力都极度缺乏,臣敢断言,人力问题,将会成为制约我大宋发生发展的最大障碍;

无论是农工商,很快就会受到劳力缺乏的制约,而凝滞不前,因此,朝廷必须对此有足够的重视,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首要之务。”

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就引起了百官的热议,金銮殿上嗡嗡作响,殿中众官对这个问有着深切的体会,因为他们一直都是劳力的最大雇主;

谁家的田地不是雇人耕作,谁家的产业不是雇人打理,以前街头巷尾的劳力到处都是,几十文钱一天便抢着去做,现在家里想挖个池子,建座凉亭,出到两百文还雇不到人;

换句话也就是说,人力的缺乏已经导致了官员生活成本的增加,同时给他们造成了许多不便。

以前没人提出个问题,大家也只是觉得不便宜而已,经杨逸点出问题的严重性,大家才真正意识到,缺乏劳力的不光是自家,而是整个天下。

尚书左丞范纯仁当即出班奏道:“太后,杨太傅所言,可谓是正切要害,劳力缺乏的问题,朝廷确实应予以重视了,否则对民生发展将极为不利,老臣以为,朝廷应鼓励百姓多生盈余不少吗,老臣建议朝廷拿出一笔钱,对那些家境困难而愿多育子女的家庭给予一些生活补助,或者由地方官府划出一些公田,每年公田产出用于扶助那些愿意多生子女的贫困家庭,减少百姓的后顾之忧,以促进我朝人口增长。”

章惇也表态道:“太后,老臣也认为范左丞的建议可行,除此之外,朝廷要完善相应


状态提示:第722章 一呼百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