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重生三国之法正>第九十三章 :后院起火

话说孟达领兵七八万,号称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朝汉中进发。燕子将消息火速传往各处。孔明得到消息,大怒不已。又询问了前翻燕子查探的汉中情况,说是姜维领兵坐镇汉中,姜维本来是文武双全之人,深得右丞相信任。孔明于是稍稍松口气。

孔明自守襄阳,不敢轻离。于是请来吴懿命其领兵三万,火速收复上庸,里应外合击破孟达。于是写好锦囊三个付于吴懿,吴懿随即拜辞了孔明领兵西进。另一方面,孔明飞书遣李严轻骑火速前往襄阳辅助孔明守备。孔明脑中虽有百般计谋,可是身边的张苞关兴吴懿都被派遣出去了,只有廖化可以用,廖化能力不足,不能担当众多事宜,所以孔明便飞书要李严前来辅助。李严智勇双全,可以大用。

孟达的军马消息由燕子传至姜维,说是:孟达杀害了少将军刘封,领兵七八万,直扣汉中,五六日后便抵达汉中。姜维大惊,忙镇定心神,思谋对策。姜维怕孝直大军闻讯回军,便请求燕子传送消息给孝直,叫右丞相不必担忧,不必回军营救。姜维已经做好了打算,坚守不出。孟达新来,士气正盛,汉中坚固,料他难以攻破。

姜维立即下令:汉中所有军民,只许出,不许进。有暗暗请邓芝董允这五六日用大量的木牛流马和劳力乘机日夜加班加点运送粮草至西面的阳平关存积,命得力兵士三万镇守,不许放入一人,只管死守便可。

姜维又将所有的弓弩检验完毕,将炮石和箭矢全部搬到城墙上,用石头将东门塞死,又派得力人手掌管其他城门,未经许可,不许放入一人。姜维对众军道:“成就功名就在此时,打垮来自东方的叛军,右丞相已经攻克长安,不日便让这群匪徒死无葬身之地。”

六日后,孟达抵达汉中城外,见城楼上旗帜飘扬,上书:汉右丞相法正。孟达大惊道:“莫非法正已经知晓,如此神速赶回。”旁边小姐约莫估算一下,笑道:“将军,不可能的事,即使是他急速赶回,也还需七八日后。城内必定没有法正。”孟达纵马出来朝楼上高声呼喝道:“汉朝气数已尽,无名小将速速投降。免得城破之时尸骨无全,妻儿受累。”姜维暗自拉弓,弓如满月,搜地一声一箭正向孟达射下,孟达躲闪不及,射中大腿。

姜维高叫道:“乱臣贼子,竟敢妄言天数。”孟达大怒,挥兵攻打,姜维在城上指挥若定,箭驽齐发,炮石砸下,城下孟达军死伤无数。攻了半日,寸功未立,孟达只得收兵,离城三十里扎寨。

姜维军士气高涨,偏将建议出城击垮孟达。姜维笑道:“兵法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我们谨守城楼,立于不败之地便可,若是轻离此处,倘若被其顺道赚了城门,如之奈何?”众偏将无言以对,佩服姜维远见卓识。其实那些偏将也都是立功心切,故而劝姜维出城攻击。姜维最不动如钟,稳坐钓鱼台,守住不败之地便可。

孟达在城外日日攻打城墙无效,又遣兵士挖地道,潜入。姜维就在城内挖沟内添沙子,地道中的兵士全部闭死。孟达遣人造云梯,爬城,姜维指挥将梯子烧毁,孟达又用冲车装门,被姜维倒下油一把火烧了冲车,连日来孟达攻城甚急,不见效果。

眼见兵士锐气损伤,小姐劝道:“将军何不遣一支兵,袭取阳平关,掐断蜀军粮草联系?”孟达于是心腹之人领兵一万攻袭阳平关。来到关下,邓芝早有准备,只管用弓弩射住便是,兵士轮流巡逻。邓芝将关门的东面塞死,由命得力之人守护西面的关门,自己日夜在关上巡逻,眼睛也不敢稍闭。虽然城下攻关急切,却拿此关无计可施。

话说孝直接到燕子来报,说是孟达反了,领兵号称二十万直取汉中。孝直大惊,便要计议回军救援。云长也恐后方汉中有失,想要退兵返回。孝直随后又仔细思索一番,此番即使丢了汉中也要取下长安。孟达即使有百万精兵,也不足畏惧,待长安取下,孟达照样是瓮中之鳖。孟达生性不讲忠义,爱好反叛,只是在此等关节眼上,他在孝直背后捅上一刀,确实可恨。

孟达断无此气魄和谋略,此事必定有人从中挑拨,才使得孟达背反。孝直突然想起了在上庸发生的案件,又联系了一下贾诩。赞叹道:“贾文和果然高我一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当年他就能以失败的残兵败将把曹操打败,今日更是以破灭的计划起死回生,再生奇效。二次用谋,果然谋略超凡。”正是,孝直猜准了,那个背后的黑手,这人正是贾文和。上屋抽梯,釜底抽薪,可谓高明,谋略莫过于此了。

当年曹操攻打张绣,由于许昌生事,无奈回兵。张绣见曹操回军便领兵追赶,贾诩劝道:“主公不可,追则必败。”张绣不听,领兵追赶,果然与道上遇上了曹操断后的两只伏兵,三面夹击,将张绣的追兵打得打败。张绣冲杀出来,领着残兵败将回宛城。刚来到宛城城下,就见贾诩站在城楼上,大叫道:“主公快领兵回去追杀曹操,我以人头担保,此去必胜。”张绣不解,问道:“现在如何能胜?”贾诩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速速去追。”于是张绣半信半疑地领兵又追杀曹操。果然这次曹操没有防备,张绣突然而来,杀伤曹军无数,曹操败走,张绣夺得粮草辎重无


状态提示:第九十三章 :后院起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