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红官印>第六百四一章、挖地三尺
能在搜查无果中找到借口,摆脱警方怀疑,甚至反咬一口。凭程贵阳特殊的身份和文字功夫,是非常可怕的,新闻媒体的反应是什么,刘海洋不敢想。

“他马的x!”

刘海洋心里愤然骂了一声。

还有一点让他倍感尴尬。搜查前,省厅专家组根据他的分析和掌握的证据,是支持他的。凭感觉,他愿意拿自己的警龄豪赌一次。没有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他也拿不出像样的证据,但他就是认定了一些东西会从眼前这个市委秘书身上找到,无法轻易改变——也许这就是他与一般刑警不同的根本原因。

他早已发现,在一些可以预料的结果出现之前,有时会有一段出奇艰难和无所作为的时光。他根本没时间去想糟糕的后果,平静成了心态、甚至整个肌体的需要。经验不止一次告诉这位刑事侦查的指挥者,咬咬牙,再挺一下看看还会发生什么。

看来,有时某种人的行为与自然界某种神秘的东西一样——准备让希望破解他们的人承认失败,并使之软弱无力。而结果……永远是不测的。

现在,在底楼后面的厨房几个人聚在一起低声争论,这是即将结束搜查的信号。除了专家组外,张铁山是刘海洋手下的一员干将,他是在一次侦破杀人抢-劫案中被刘海洋看中的,力排众议将他从中队长提拔为重案大队长。

搜查前,张铁山认为支队长的这一决定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它将使市委书记灭门案迅速水落石出。程贵阳将因此领罪受死;而刘海洋则可以登上副局长的宝座。

市局历任刑警支队领导中许多人后来都入主高层,张铁山希望刘海洋成为他们的后继者。

通过这个大案,支队长将被理所当然地列为副局长候选人,直至最后胜出。

“只要牢牢抓住这个程贵阳不放,刘支队肯定会成为主管刑侦的副局长。”然而现在,张铁山已经投了反对票。

电话打过去了,局长说他在一线不了解情况,刘海洋的意见就是他的意见,也希望尊重专家组的意见,继续还是停止让老全决定。

局长这样说,刘海洋左右为难。一瞬间,他曾准备放弃。

他明知面临着决策“失误”和“激烈的”现场采访,而且这个是躲不过去的。但他并不想为自己找台阶下,他对这种状况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过度的紧张未能如愿以偿,却不甘心就这样结束艰难的、枯燥无味的搜查。另一方面,那些可靠地保障和执行这种搜查的属下已经感到无望甚至厌倦,这是不能容忍的。

自己的荣辱事小,案子不破事大。真正的刑事警察,都是有第六感的人,他一向相信自己对人与事的直觉判断,他相信自己要找的东西就在这个料理店内。

张铁山认为此次行动已经失败。他是重案大队长,他毫不怀疑程贵**有重大犯罪嫌疑,但认为把面前这个秘书的智商与一般嫌疑人同等对待是荒谬的。

“所有地方都翻了个底朝天,只差没挖地三尺了,还怎么搜?

也许罪证根本就没有预想的那样与可疑地点配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每样东西又都有被转移的可能。”对于刘海洋继续搜查的意见,张铁山争辩道。

在办案过程中,内部领导、下级、个人、集体都有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力,尤其在这种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情况下。

但是在搜查现场说这样的话就带上了某种特殊味道。没有人敢保证自己的话就一定对,最难办的却是面对外界媒体。面对失败,如何从容应对料理店外的各大新闻媒体?

刘海洋反驳道:“那我们就看看他的配套技术,不行,就掘地三尺。”

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想方设法尽快让更多的条件支持自己的判断。他决定的这次突击搜查,多半就是为了一个目的:证据。

然而他最终看到的却与最初的判断大相径庭,刘海洋自信、固执地为自己辩解。他渴望自己成为一个神探,在这样一次特殊搜查中可以亲自去实践并解决搜查中出现的各种疑难命题。

他认定,这个嫌疑人不一般。

……

据张铁山后来对记者回忆,刘海洋的确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指挥者。那次搜查,只差那么一点点,如果不是刘支队执意坚持的话。所有人都失望了,刘海洋指出,不要全盘否定尚未结束的搜查行动,要把存在的问题分开,一步一步地解决。

他说:“我感觉这个家伙是条大鱼。想像一下,如果我们解决不了证据这个问题,又如何能解决得了随后的记者问题,进而解决案件中所有的重大问题呢?结束搜查,把人带回局里容易,我们的职责、脸面、出路在哪?”

他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朝-鲜族人,一个有责任感的天生的刑警领导。他是一个正派、严谨、充满自信的人。脸色在激动和生气时都会在瞬间变红。

如果说他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总是勤勉用功,是文化不高但深受大家尊崇的研究型刑事专家。

他很早就被提升为刑警支队领导,这在全局也是很不寻常的。那天他用愠怒但不动摇的目光就把围在他身边的人说服了,他们从他身边走开,并大声宣布:

“继续!”

但现场的搜查者对他的寄托陷入了完全的怀疑和失望。

刑警们从来没有这样泄气过。这让刘海洋感到有几分内疚,刘海洋明白他们需要从他这儿重新得到某种


状态提示:第六百四一章、挖地三尺--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