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北洋1917>第四百九十章 左与右的激烈碰撞

布哈林语声颤抖的把乌法联军最新发来电报里的jing告或者说通牒读完,整个克林姆林宫大会议室里可就炸开了锅,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和斯维尔德洛夫的情绪最激动,只有托洛茨基和捷尔任斯基铁青着脸没有啃气,至于布哈林,则气的双手颤抖直喘粗气。

“好了!都安静一点!现在可好,乌法联军随便发一份电报就能把我们的苏俄z委员会的委员会唬的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这样下去还怎么领导全俄苏维埃政权?还怎么领导布尔什维克全党?敌人都不用打仗了,光一天发几封电报我们就要垮台了!”

乌里扬诺夫停下脚步,挥舞着手臂伸出右手的食指在空中划着圈,一边用一连串的俄语大声吼道。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这是乌法联军和那个中国王在收买人心和宣传,我们绝不能上他们的当,咱们要是跟着对方的指挥棒转的话,下面的事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我建议,捷尔任斯基同志的契卡应该尽快行动起来,把在伏尔加河右岸放下武器向敌人投降的指挥员和政委们宣布为苏维埃的叛徒和敌人!”

布哈林掌管苏俄z的宣传和舆论,又接替了之前乌里扬诺夫同志的《真理报》主编的位置,这厮喊起左派口号来的时候比谁都激进,当然,在1918年这个全俄血雨腥风各派势力殊死搏杀的年月里,任何对敌人的软弱和姑息都将成为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绞索。

“之前对埃赫和勒热夫斯基家属的审判、流放和枪决,本来就值得商榷,苏俄红军的建军原则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建军原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对战俘问题,我再次建议苏俄z要慎重考虑,如果我们在对待战俘家属问题上搞株连和肃反扩大化,会把被俘后英勇不屈的红军将士包括指挥员和一般战士,都送到敌对势力那边!”

最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yin沉着脸开了口,上次在如何对待被俘的苏俄红军高级将领家属问题上,托洛茨基对以乌里扬诺夫为首的其他z委员们的偏激做法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抗争,但最后还是妥协了,这次他不打算再轻易放弃。

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见托洛茨基发了话,刚才还慷慨激昂的情绪顿时冷静了下来,对他们两个来说,倒不是说反对托洛茨基的温和主张,而是不能接受乌法联军作为敌人和第三方势力,居然对苏俄内政指手画脚。

这和布哈林、斯维尔德洛夫的铁血和冷酷的把被俘人员宣布为叛徒,并逮捕、审讯、枪决和流放被俘人员家属,作为震慑苏俄红军将士,严令宁可战死也不许投降的红se-恐怖手段有本质的不同。

事实上,在王庚前世,在二战中,那个奥地利下士和格鲁吉亚铁匠一样,都不能容忍自己的队伍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放下武器投降,宁愿他们全部战死,并且给出的命令都几乎一样,不许后退一步!

对王庚来说,他秉承的是英美法等协约国主要国家对待自己军人被俘的态度,在弹尽粮绝无法继续战斗的情况下可以放下武器走进对方的俘虏营,等待本方谈判或者交换俘虏,但绝不允许调转枪口,也不允许被俘人员出卖自己部队的机密,除了你的兵种、军衔和姓名,其他一概不许泄露。

与此同时,王庚对联军的要求是,各级指挥员在山穷水尽必须投降的情况下,在通报了自己的上级或者司令部后,可以下令自己的部队投降,但下级指挥员和战士们可以选择接受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对联军来说,每一个军人都有选择战斗到底的ziyou!

中国参战军的军人荣誉对中**队将士来说渐渐成为了巨大的jing神支柱,这种情况下,中**队各级指挥员或者普通的战士,都有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神圣权力。

“列夫达维多维奇,我不得不提醒你,任何对敌人不必要的宽容都会严重的损害甚至葬送我们伟大的事业,苏维埃必须用血与火的雷霆霹雳的手段来捍卫!

我们绝对不能姑息苏俄红军和沙俄军队或者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军队那样,随随便便就放下武器投降,为了苏维埃,每一个红军战士应该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不是放下武器投降!”

最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一番话显然没有打动布哈林,这厮第一个挥舞着双手唾沫横飞的嚷嚷了起来。

会议室内斯维尔德洛夫和捷尔任斯基都铁青着脸没有说话,但脸上的表情显示这俩人也是绝不会轻易就接受托洛茨基的观点,在他们看来,红se-恐怖是震慑敌人和队伍内部软弱动摇分子的强有力保障,放弃这些强硬到有些残酷和不分青红皂白的手段,将大大削弱苏维埃的战斗力和坚韧xing!

“好了!这个问题上次因为对埃赫和勒热夫斯基两个人被俘后的处理已经吵过一次了,现在再争也没多大的意义,苏俄红军必须保持布尔什维克的纯洁xing和先进xing,每一个指挥员每一个战士都应该战斗到最后一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任何放下武器向敌人投降的行为都是背叛!”

乌里扬诺夫同样铁青着脸,挥着手强调苏俄红军不接受红军战俘这个观念,所有放下武器的人都是叛徒,对他们和他们的家属的清算是纯洁苏维埃队伍的必要手段,没什么可争的!

显然,苏俄z委员会主席的强硬表态让托洛茨基一时不知道如何说才好,会议室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当然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在托洛茨基


状态提示:第四百九十章 左与右的激烈碰撞--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