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直有着宝岛的称呼,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经贸、交通枢纽,也是军事战略要地。台湾海峡为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
台湾人口主要由最早定居在台湾的少数民族与17世纪后迁入的大陆各省移民所构成。台湾地区使用汉语普通话和繁体中文,通用闽南语、客家语及台湾少数民族语言。台湾省有超过7成的人口集中于西部走廊的5大都会区,其中台北都会区为最大都会区,也是亚洲主要的都市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经济蓬勃发展,21世纪初在精密机械、生物制药、光电产业、半导体产业、个人电脑、通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实力雄厚。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台湾盛产稻米,种植多分布在西部的平原地区,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农业生产的首位,也是中国主要稻产区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是樟脑、蔗糖、茶、菠萝和香蕉,其中台湾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被称为天然的“海洋生物牧场”。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有经济价值的捕捞鱼类有20多种,占重要地位的有鲔鱼(金枪鱼)、鲻鱼、鲣鱼、黄花鱼、白带鱼、旗鱼、鲷鱼等。海藻类主要有石花菜、海苔、鸡冠菜与海人草等。其中以石花菜最为重要。台湾省的珊瑚非常知名,产量曾占世界市场的80左右,因此台湾有“珊瑚之乡”的美誉。
台湾因为四面环海,海资源丰富,又曾在日据时期受到日本菜的影响,肥美新鲜的鱼、虾、蟹等海鲜,成为了台湾菜的招牌之一,以清爽不腻、色鲜味美而著称。台湾烹饪风格传承了闽菜“汤汤水水,精于调味”的特色,羹汤类菜肴向来是台湾式宴席的主角之一。
台湾还有牛肉面、担仔面、卤肉饭、臭豆腐、贡丸汤、蚵仔煎、甜不辣、珍珠奶茶等风味小吃。而夜市则是体验台湾小吃的最佳场所,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驻足品尝。
韩夜夕扶起筷子,夹着生鱼片沾了一点儿芥末酱。有些疑惑的放入口中慢慢的品尝着滋味,可是最后……
“咳咳咳!咳咳咳!”
萧纤婳看不下去了,将一个空盘子推到了她的面前,轻轻的敲击了两下,示意她要是吃不下去还是吐出来的比较好。
韩夜夕当然不会委屈自己。五官纠结的吐出了食物,嘴角还挂着绿色的液体,样子狼狈不已,萧纤婳拿起旁边的手纸和清水,真是搞不懂她干嘛非要吃芥末的,样子不是那么好看就算了。而且就连味道也非常的怪异。
刺身(“さしみ”,日语音“沙西米”,即生鱼片)。是日本料理的著名菜式。刺身,就是将新鲜的鱼、贝肉或牛肉等,依照适当的刀法切成,享用时佐以酱油与山葵泥(日语音“瓦沙比”,即芥末)调和之沾酱的一种菜式。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由于去皮后的鱼片不易辨清种类。故经常会取一些鱼皮,再用竹签刺在鱼片上,以方便大家识别。这刺在鱼片上的竹签和鱼皮,当初被称作“刺身”,后来虽然不用这种方法了,但“刺身”这个叫法仍被保留下来。
首先,刺身以漂亮的造型、新鲜的原料、柔嫩鲜美的口感以及带有刺激性的调味料,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近些年,随着餐饮业国际间交往的增多,世界各国好吃的东西都能在国内找到。刺身也是这样,它已经从日本料理店走进了数量众多的中高档中餐馆。
其次,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鱼,而且是最新鲜的鱼。
常见的有金枪鱼、鲷鱼、比目鱼、鲣鱼、三文鱼、鲈鱼、鲻鱼等海鱼;也有鲤鱼、鲫鱼等淡水鱼。在古代,鲤鱼曾经是做刺身的上品原料,而现在呢?刺身已经不限于鱼类原料了,像螺蛤类(包括螺肉、牡蛎肉和鲜贝),虾和蟹,海参和海胆,章鱼、鱿鱼、墨鱼、鲸鱼,还有鸡肉、鹿肉和马肉,都可以成为制作刺身的原料。
在日本,吃刺身还讲究季节性。春吃北极贝、象拔蚌、海胆(春至夏初);夏吃鱿鱼、鲡鱼、池鱼、鲣鱼、池鱼王、剑鱼(夏末秋初)、三文鱼(夏至冬初);秋吃花鲢(秋及冬季)、鲣鱼;冬吃八爪鱼、赤贝、带子、甜虾、鲡鱼、章红鱼、油甘鱼、金枪鱼、剑鱼(有些鱼我们国家还没有)。
第三,刺身的佐料主要有酱油、山葵泥或山葵膏(浅绿色,类似芥末),还有醋、姜末、萝卜泥和酒(一种“煎酒”)。
在食用动物性原料刺身时,前两者是必备的,其余则可视地区不同以及各人的爱好加以增减。酒和醋在古代几乎是必需的。有的地方在食用鲣鱼时使用一种调入芥末或芥子泥的酱油。
在食用鲤鱼、鲫鱼、鲇鱼时放入芥子泥、醋和日本黄酱(味噌),甚至还有辣椒末。
第四,刺身的器皿用浅盘,漆器、瓷器、竹编或陶器均可,形状有方形、圆形、船形、五角形、仿古形等等。刺身造型多以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