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涛没有回答愿不愿意:“你们到底要我干什么,如果单单只是为了鉴定,也不用绑架我吧,我虽然在鉴定方面有一点能力,但比起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实在算不上什么,况且,我也不是全才,你们绑架我一个并没多少用啊!”
黑衣人没有直接回道,呵呵一笑:“石博士,你觉得我们是干什么的?”
“抱歉,我没有兴趣玩什么猜谜游戏。”孟子涛面无表情地说道。
“你这人真是无趣啊!也是,如果不是你这样的性格,也不会在国外混下去。”
黑衣人摇了摇头,让孟子涛跟着自己出去。两人走到一只箱子前,黑衣人打开箱盖:“看看吧。”
孟子涛往箱子里看去,发现里面都是瓷器,他拿出其中一件看了一眼便说道:“这是唐代越窑!”
黑衣人轻轻鼓掌:“博士还真够厉害的,你是怎么一眼就看出这是唐代越窑?”
孟子涛淡淡地说道:“当然是从它的装烧方式了……”
越窑瓷装烧主要是二种:明火烧或匣体装烧。不管哪种方法,为防止粘连,均要用泥点来做间隔。不同时代,用泥点的部位有变化。唐至五代,泥点的部位用在器底边缘和圈足的足端。为避免泥点被粘,在放置泥点的地方要刮釉。器底刮釉部位呈暗红色,泥点会留下痕迹。仿品较之真品颜色要深暗。
五代晚期至北宋,采用垫圈间隔装烧,因此,泥点移至外底,使足端包釉完整。但泥点往往被粘连。真品泥点较疏松,用手指甲扣,即易脱落。伪品泥点坚硬,不易脱落。
另外还有泥点的形状:唐代早期,呈不规则三角形;唐中期起,多呈松子状;五代起,圈足变窄,泥点也随之变小;北宋时,早期为长条形,中晚期变环形。因此,仔细观察器物上泥点的有无,其位置、形状和粘着情况,对照器物的胎釉、装饰特点,就可以为判断真伪提供更多依据。
说到这里,孟子涛看着根本就是一个盗墓团伙?”
孟子涛看出黑衣人身份的是因为箱子里的东西都是唐越窑的产品,而且出土痕迹也很明显,不是盗墓团伙他们又从哪里搞来这么多生坑瓷器呢?而且他们还是一个实力比较强大的盗墓团伙,要不然他们也不可能搞来那么多枪械,要知道这里是对枪械管理十分严格的华夏。
黑衣人笑了起来:“你说的两种称呼都没有问题,所以,我劝你还是老实一点,我们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然的话,我生气起来做的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害怕!”
“哼!来个痛快话吧,你们到底要我干嘛!”孟子涛冷哼道。
“看来博士很急啊,既然如此,你就跟我来吧。”
黑衣人带领孟子涛来到石室的北边,对着墙面一推,出现一个石门,黑衣人做了个请势:“请吧!”
孟子涛走进石门,后面是一条向下倾斜的通道,通道应该完成了有一段时间了,每隔一段时间有一座烛台,不过现在烛台上被架上了led灯,在灯光的照射下,通道内并不昏暗。
孟子涛顺着通道向前走,走了大概上百米的距离,就见一个更大的石室出现在了他的面前,石室里面有穿着迷彩服的警卫,他们手里同样也拿着枪械,一幅杀气腾腾的样子,看得人害怕。
除了警卫之外,石室内还有几个黑衣人在石室内检查着什么。
警卫看到孟子涛进来,都相当警惕,手里的枪都对准了孟子涛,直到那个黑衣人出现,他们才放下了手中的枪,但警惕心还是没有放下。
“石博士,这里你要不要先研究一下?”黑衣人笑呵呵地说道。
此时,孟子涛注意到石室墙上刻着的壁画,他眼睛一亮,急冲冲地跑了过去,研究起来。
除了入口之外,石墙上都刻着壁画,画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正是大名鼎鼎的《八十七神仙图》。
这幅画原作据传为画圣吴道子所画,画面中,神将开道,压队;头上有背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贡品、乐器等,簇拥着帝君从右至左浩荡行进。
队伍里,帝君、神仙形象端庄,神将威风凛凛,众多仙女轻盈秀丽。画面笔墨遒劲洒脱,根根线条都表现了无限的生命力。众神仙脚踏祥云,御风而行,令观者顿生虔敬之心。
那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将天王、神将“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加上亭台曲桥、流水行云等的点缀,画面优美,宛若仙境,赏画间似有仙乐在耳畔飘荡,使整幅作品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是,所有这些都是刻出来的,而且还能有如此的韵味,作者的功力简直无法想象。
孟子涛看得都有些痴了,因为他从这些神仙像中,体会到了一种自然的韵味,感觉自己修炼的九龙诀运行速度也加快了一些,因此他可以肯定,雕刻这些神仙像的作者必然是得道者,对他来说,这些壁画的价值无法估量。
孟子涛观察了良久,这才听到黑衣人在他的旁边开口说道:“博士,不知你有没有发现?”
孟子涛没有直言,而是问道:“你们是怎么发现这里的?”
“我们自然有我们的手段。”黑衣人顾左右而言它,又问了刚才的问题。
“这里有一扇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