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时代1958>第五百三十八章 两年后退休

可能这就是人多势众的共青团干部,最终三年内就被打垮的原因,当然这和勃列日涅夫会拉拢人很有关系,当时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竟然站在了一个立场上对付谢列平。不过这次没有波德戈尔内,也算是一件好事。

“算了,搞掉一个波德戈尔内已经算老天保佑了。”转眼间谢洛夫就不再想这个问题,他要在蒙古考察一下战略地点,虽然不准备和中国关系恶化,但必要的准备也是要做的。不然万一没有玩好,没准以后会有人利用这点找他的麻烦。

军事设施一定要先建立起来的,防患于未然,不然谢洛夫沿着中苏边界转了一圈,回去告诉苏联中央主席团一切平静,那以后真的出了事情,就可能被秋后算账。所以这个报告最好是这么写,中苏边界当然是平静的,但谢洛夫也做好了不平静的准备,所以修建了一些军事设施,一旦不平静就可以马上迅速入住。

计划至少修建四个现代化的军用机场,一个在乌兰巴托东三十多公里那来赫矿区附近的草滩上,一个在东方省会乔巴山市附近,另外两个在通向二连的铁路沿线;在乌兰巴托以南七十公里的铁路旁,还在修建包括各种仓库在内的大型野战后勤基地。此外,在一些要点修筑了防空导弹阵地。乌兰花的军事指挥部和大片的部队营房,年内要完工。

蒙古军队的领导机关,叫做蒙古人民军事部,工作就和苏联的国防部差不多。驻蒙苏军陆续撤走,蒙古国防部改为人民军事务部,作战部队大部改为建筑旅,从事经济建设,一部分充实边防部队。因为蒙古被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包围着、或者说是保卫着,所以谢洛夫见到的蒙古,是一支没有作战部队的国家。蒙古的军队是在中苏交恶的时候重新武装的,而现在蒙古只有一些边防军。

“这好啊,蒙古人就算天天在报纸上骂美国人都更不用担心,谁要进攻蒙古,必须首先把苏联和中国搞定。”得知了真实情况的谢洛夫一阵感叹,后世网络上说有几只不可战胜的部队,好像其中之一就有蒙古海军。这么想的时候,也许有些没有把亚美尼亚皇家禁咒法师军团放在眼里,真是罪过罪过。

人民军事部的部长是扎米扬?勒哈格瓦苏伦上将,统辖着蒙古为数不多的边防军,从这点来说他和谢洛夫管理的东西差不多。蒙古根本就没有进攻部队,只有一些边防军。

谢洛夫见过苏联国防部制定的计划,计划嘛,都是纸面上的东西,其中蒙古方面的军事计划是这样的,其演习设定,多半是设想中国越过大漠向蒙古发动进攻,苏蒙军阻击后转入反攻,按照苏军战役战术规程,集团军的进攻速度,在不断克服敌方抗拒的条件下,每天必须推进七十公里。

这个计划在谢洛夫看来就是废纸一堆,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明白苏联国防部了,一方面对自己的实力极度自信,另一个方面总是制定出来这种根源上就错误的计划。中国首先进攻蒙古,反正谢洛夫是不相信的,当天的会议他直接坐车回卢比杨卡,这种会议参加多了容易坏脑子。

“谢洛夫主席,你有什么问题么?”看见苏联客人站在戈壁上愣神,苏联人民军事部的部长扎米扬?勒哈格瓦苏伦上将出言问道,他还以为这个苏联强力部门的领导人有什么地方不满意。

“哦,没什么,你们这个国家简直是一个宝库。”只不过永远不会属于自己,从********的那天开始地位就已经注定了,苏联不缺蒙古的资源,蒙古有的东西苏联都更多。蒙古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把苏联和中国隔开,建立起来一种脆弱的安全感。这样不论是担心西伯利亚的苏联还是担心首都的中国,才都能勉强的睡着觉。

不论怎么变化,苏联和中国都不会让蒙古太富有,不然两个国家内部可能都会有吞并蒙古的声音出现,扎米扬?勒哈格瓦苏伦上将对谢洛夫的夸奖很高兴,没人会反对客人赞美自己的国家,笑道,“那有机会谢洛夫主席可以经常来蒙古做客。”

“会的,希望我们三个国家的边界可以永远平静下去。”谢洛夫伸出了自己的手,和扎米扬?勒哈格瓦苏伦上将握在了一起,离开蒙古之后谢洛夫继续沿着铁路去了哈萨克。

这次他可以说是沿着中国的北部边界转了一圈,不过除了在东北之外,谢洛夫没有进入中国的领土,不然以他克格勃主席的身份,中国方面可能会产生不太美妙的联想。整个边界线他一直都没有感觉到太紧张的地方,不论是从远东还是从哈萨克、或者是蒙古都是如此。

现在亲眼验证的谢洛夫,可以回到莫斯科找国防部的老头子们喷口水了,到了莫斯科当天他就这么干了,直接表明关于中国的作战计划全部都是垃圾,中国不可能主动进攻苏联,不论是远东还是蒙古、还是哈萨克都是如此。

“就算以现在的军事力量,我们都是占优势的。所以目前没有增兵的环境,我们国家安全委员会下属的各大红旗边防军区可以应付的来,国防部应该考虑把剩余的兵力部署在重要的位置上,你们增加西方集群的兵力我都没有意见。因为那里是前线,但我不需要片面的增兵给东方平静的边界带来不好的变化。”谢洛夫扣着自己的指甲慢悠悠的说道,“我对红军没什么意见,但这种增加兵力的原因我不能接受。”

“马利诺夫斯基叔叔、格列奇科叔叔、华西列夫斯基叔叔、巴格拉米杨叔叔


状态提示:第五百三十八章 两年后退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