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时代1958>第八百八十八章 红星大作战

“以目前我们掌控到的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可以判断出来这是基于核劣势条件下,美国对我国弹道导弹进行防御的计划,简单来说,这是一个防御计划。目的是削弱我们的核优势,这既是美国人口中让我们的弹道导弹失效的计划。”乌斯季诺夫压抑着内心的激动,谢洛夫支持对抗的原因不管是什么,反正令他很满意。

“我们要一个攻击计划,既然美国要一个防御,我们就必须告诉美国人,他们防御不了,只要跑不出地球,就都在我们的攻击范围当中。”谢洛夫打着哈欠道,“一个单纯的攻击计划!”

“不考虑防御美国的弹道导弹对我们的进行攻击?”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个计划就算是完成了,那就是一个随时告诉美国,我随时可以和你同归于尽。这种计划就算是完成,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考虑!就是进攻计划,准备防御计划国家不可能承受住,从攻击手段和防御手段上来看,穿甲弹永远比复合式装甲更早取得进步。美国选择难度更高的防御计划,已经算是给我们机会了。”谢洛夫眼睛直勾勾的看着葛罗米柯道,“单纯准备一个进攻计划,我们不但可以节省成本,比美国人花更少的钱,更快见效。”

“可是这种拼命的姿态,会让我们的国家有些危险。”葛罗米柯的声音不大,他只是想要准备的更全面一点,谢洛夫的想法就是把盔甲都脱了,直接拎着双手大剑上阵。要么一下子劈了对方,要么自己挂掉。

“我们的国家?其实一直都很危险!”一个进攻计划和一个防御计划,肯定是进攻计划更容易出成果,单纯考虑防守的话,那考虑的东西就多了,后者肯定比前者花费更加巨大。

没错,从危险程度上来说,苏联一直都被美国的弹道导弹威胁,现在的情况已经比以前好多了,毕竟相对核优势是在苏联这边,古巴导弹危机之前那种力量对比才叫绝望呢。苏联的核力量当时都要第一书记用嘴炮弥补,还忽悠住美国不少年。

债多不压身,谢洛夫知道这个年代玩导弹防御计划,根本就是没有一点成功的可能。所以针锋相对把所有资源和精力全部放在进攻上,针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进行反制。

“那么我们的计划,就叫红星大作战。立足于先发制人彻底打破核平衡,全面发掘出核武器作为攻击性武器的一面,让美国知道,只要苏联一个念头,美国会首先不复存在,击垮美国人民的安全幻想,我准备了几个后续计划,针对美国的选举体系在未来布局。”谢洛夫说完话后等待其他人的意见。

没等到,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消息,难道他刚刚上台一个月,就取得了勃列日涅夫上台十年才取得的权威?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而是谢洛夫面前一群老头子,确实没什么精力和自己进行长时间的辩论,这么一个老头子多也是有好处的。

谢洛夫有一定的信心,因为苏联对太空军事化的研究起步比美国早,从六十年代晚期就已经开始了,一旦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和苏联的红星大作战计划竞争。在开始阶段苏联的很多技术储备都能用得上。当时的消息是美国正在进行利用外层空间进行空间战的可能性研究。于是,苏联政府立刻开始了相关计划的研究,那时正是登月工程的最*时期,主要的空间技术研究单位如科罗廖夫设计局、切洛梅的52设计局、扬格利设计局等都承担了大量的任务,所以这次,为了避免登月计划的覆辙,出于节约时间和经费的考虑,军方提出了建立2套计划的设想,其中1套为空间激光武器平台,另1套为火箭平台。最后,由能源公司承担了空间火箭武器发射平台的设计。

研究论证和技术储备一直都在进行,这里不得不提勃列日涅夫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决定了相关的计划一直持续没有被打扰。这要从航天飞机的出现开始说起,一九六九年美国首次提出了航天飞机的概念,这件事被勃列日涅夫知道之后,这位实际主义者的总书记,当时就认为这就是运载核导弹的太空战机,所以一直要求苏联制造真正能用于太空作战的飞行器,在伟大领袖的亲自关怀下,这种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现在这种空间作战的系统,基本已经分成两个,一个是太空激光发射器,一个是建立太空核武器发射平台,难度最大的不是在地面上的论证,而是怎么把苏联科学家在地面上设计的武器平台送到太空当中,这需要推力更大的火箭。

十年前,苏联开始了对能源号火箭的方案论证工作。正如nasa用航天飞机取代土星五号的计划,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提出了祝融星计划,计划设计一种以质子号火箭为基础,使用与质子号相同燃料、比质子号更大、推力更强的、采用模块化设计的火箭。八年前苏联成立了著名的能源公司,主要研制大功率运载火箭。

谢洛夫能确定一件事,那就是苏联现在和美国就算是有技术差距,肯定也比真实历史上要低得多,谁让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他指挥克格勃在全世界寻找倒闭企业支持呢?联邦德国的莱茵金属有苏联股份在内,鬼道的半导体企业被苏联注资过,很多企业的研究成果一旦面世,马上就被复制到苏联来。

这绝不是克格勃偷的,那个企业本身就是克格勃的,谢洛夫还没找欧美要夸奖,我们这群特务给你们解决了多少失业问题?虽然你们国


状态提示:第八百八十八章 红星大作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