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诸葛书童>第三十四章 谁能说一下这是为什么.

“什么!”纵是诸葛松这几天来一直在对自己说身为一城的主将要处变不惊,要沉稳、要有大将之风,可听到了探马报回来的噩耗他还是忍不住一下子就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

他三步并做两步的走到那回报的士兵面前,一下子就抓住了那士兵的衣领,怒声道:“你再说一遍!”

这士兵经过长途的往回跑,虽然路上的驿站能为他换马,可他本身的精神和身体也已经相当疲惫了。看到诸葛松发怒,声音便低了半截,待听他战战兢兢的又说了一遍,诸葛松慢慢的松开了他的衣领,他便一下子瘫倒在了地上。

“这不可能,这不可能,这不可能!”诸葛松一边重复着这四个字,一边往他的座位上走去,坐回到座位上的他也完全像瘫了一样,一时间再没有了头绪。

倒是马良虽然也是大惊失色,但明显恢复的速度要比诸葛松快得多,他命人将那探马扶下去休息,一边挥手对众人说:“刚才的事想必大家都已经听到了,虽然事出突然,可我相信主公在闻讯之后也会立刻想办法夺回罗县的,诸位这就下去准备,就算吴军倾尽全力来攻,我们也定能守住十日!”

“是!”事已至此,众人的声音反而高亢了许多。诸葛松知道他们虽然应得大声,其实也只是在为自己壮胆而已,心中此时肯定也会和现在的他一样虚。

堂下众人分别向马良拱了拱手,没人再理诸葛松,就自行去了。显然诸葛松刚才那惊慌失措的样子让他们很失望,诸葛松刚刚在他们面前积累的那一点威信因为刚才的糟糕表现被一扫而空。

倒是马良的表现才称得上是城内实际负责人该有的表现,可诸葛松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吴军占领罗县港的消息之所以能让他如此失态,长沙郡北面也要面临大量吴军的攻击是一方面,最让诸葛松震惊的其实是关于吴军攻击罗县港时陈到的军马居然还没有进入罗县港内布防!

诸葛松在南郡时听孔明当场给陈到下的令是三天内赶到罗县,诸葛松一晃到长沙都已经十几天了,可探马回报给他的居然是吴军在进攻罗县港的时候港内居然还是只有原有的几百守军!

诸葛松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陈到敢违反孔明军令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不过铁一般的事实现在就摆在诸葛松的眼前——那就是陈到根本就没有前往罗县港!

那他去哪了呢?他可是当着众人的面接的军令啊,而且就算他一意孤行想改变主意,他身边还有陈震和糜芳两人同行呢!

诸葛松百思不得其解,马良还以为诸葛松还沉浸在刚才的噩耗之中,走到诸葛松身边体谅的拍了拍他的肩说:“大人你也不必过虑,早点休息,明日吴军若来,我们坚守城池便是!”

诸葛松从马良脸上看到的是一个前辈对后辈的关心,便感激的对他点了点头。不过直到他离开,诸葛松都没有离开自己的椅子,脑子还是在想陈到那支军队的去处。

诸葛松虽然因为来自现代的关系,很多书上写的事情能“未卜先知”,可演义中也没有写上这一段,并且就算演义上写的也未必是真正的史实。

后来诸葛松想的倦了,便只好回屋休息。可能是因为心中有事的缘故,当他睡醒之后外面的天还没有发白。三国时没有时钟,只能靠更点来估算大概的时间。夜风很凉,诸葛松披着一件斗篷到院中来回的走。

猛然间他突然一个激灵,这个激灵让他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陈到的军队到哪里去了并不该是他现在最需要去想的,之前诸葛松假想长沙西面的山林中可能隐藏着上万名的吴军士兵,而他也一直将其作为对长沙的最重要威胁。可能是之前吴军占领罗县港的消息太过让诸葛松震惊,并且诸葛松也太纠结在事情的发展和孔明所说的不一样,太纠结陈到的军队去哪了的问题。而他却恰恰忽略了一个更加严重的事情——那就是现在吴军已经占领了罗县港,万一周瑜在大军陆续开进罗县后不再继续去谋南郡,而是只留下上万的守备部队,大军南下来攻长沙他该怎么办呢?

吴军有大型的战船,船上装载拆分后的大型攻城器械毫无困难,长沙城虽然坚固,但在五万大军配合着大型攻城器械的围攻下可以说是断难持久的。

从罗县港到长沙城的这段距离因为地势平坦又有已经修好的官道,哨探不停的换马人不停歇两日内便可到达,虽然大军行军的话按照正常速度怎么的也得十日以上,在这段时间里若是派求援的信使去离长沙最近的桂阳求援如果运气好的话,援兵甚至可以先于吴兵到达。

可恨的是孔明事先已经把桂阳的精锐都调走了,剩下的老弱残兵就算来了可能也帮不上什么大忙。要是周瑜够聪明的话,完全可以一方面封住罗县港,一方面在刘备援军从武陵转零陵再来救援的陆军到达之前加紧对长沙猛攻,我估计到时候别说长沙,桂阳郡也能在刘备的援军到达零陵前被东吴吞并!

历史上吴国并没有在这个时候吞并这两郡,这两郡是在刘备取西川之后才通过两家谈判与江夏郡一起正式划归东吴所有的。

诸葛松坚信书上说的虽然会和真实的历史有偏差,但大的方向定不会错。想到这儿他突然灵光一现:周瑜是肯定会认为自己的“借道”阴谋会得逞,一旦得逞荆州现在被刘备所占据的地盘就会全部被他得到。那区区长沙现在攻不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


状态提示:第三十四章 谁能说一下这是为什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