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百人会之关东局>第444章 苏联缺粮食,粮价!

1942年3月25日。伊春。

苏联远东地区军事观察员的康斯坦察已经来伊春有三天了。

去年,虽然冬天来得早,伊春的粮食却大丰收,据说粮食产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大增长。康斯坦察参观了几个地方,很多朝鲜人因为粮食丰收,不但提前还清政府的欠款,还造起了新屋子,一些日本家庭也开始有积蓄了。

数量最大的还是汉族家庭,这些汉人家庭生活富裕,房屋整齐,穿戴整齐,伊春简直和苏联的很多大城市一样。这里甚至比苏联大城市还要好,最突出的,那就是各种生活必需品十分丰富。

康斯坦察和他的随员们每个人都买了很多东西。当然,这里也有不如苏联的地方,隔三差五的空袭就是缺点之一。

这里的政府在提倡新生活,强调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医疗保健,文化教育。朝鲜家庭和日本家庭经常作为卫生和整洁的样板被拿来表扬。地方官员们据说对汉族农村妇女不整洁不讲究卫生花了很大的功夫。

这里很多地方都有碎石铺就宽敞的公路,汽车在上面可以跑得很快。据说石子大多数是挖山洞挖出来的石头,挖山的都是俘虏。康斯坦察有些不相信,如果这种传言是真的,那要挖多少地下洞穴?

在这里,几乎所有的百姓,孩子甚至大人都在学习文化。不论是朝鲜人,还是日本人,甚至苏联人,都在学习文化,中国文化,汉字,波坡摸佛,的特呢叻,听说读写。整个冬天的,大家不在生产,就是学习,要么就是进行军事训练。

康斯坦察对这些知道就好,没有太多的兴趣,他是为了粮食来的。

苏联远东地区最近遭遇了很大的困难。

苏联远东地区人口有限,粮食产量有限,但是军队的数量却很大,上百万之多。粮食物资主要靠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输。

这些年,大量的军营,大量的要塞,大量的铁路修建,都需要从西方运输大量的物资都靠这条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西起莫斯科,东到海参崴,中间有经梁赞、萨马拉、车里雅宾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赤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等重要车站。铁路全长933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铁路。

铁路修建花了很多年,花了大量的金钱。车里雅宾斯克以西,于十九世纪中建成;以东长7416公里,于1891年始建,1916年全线通车,当时成为沙俄的沉重的财政负担。

这条铁路原来是单线,火车需要在车站等待对面开来的火车进站后才能继续向前开,运输效率不高。到了1930年代,大铁路完成了复线建设,

运输效率高了。

此外,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过程中,俄国曾多次派人到山东、河南及东北各地招募工人,前后达几十万人。这些中国工人除一部分修建东清铁路(中国境内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外,其余大部分来到西伯利亚地区的铁路工地上工作。

西伯利亚大铁路东段的桥梁和隧道工程大部分都是由中国工人完成的。

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后,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火车的轰鸣声中,原本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迅速繁荣起来。通车后,人口迅速增长。1863年时,西伯利亚人口仅为286万人,到1914年已达962万人。

大量移民的到来,有效地缓解了西伯利亚地区劳动力匮乏的状况。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在大铁路沿线两侧,众多的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可以媲美美国速度。

靠着铁路带来的劳动力,资金,技术,西伯利亚一跃成为俄国的主要农牧业基地,到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谷物产量已占全国的17,西伯利亚的采煤业、木材加工业、冶金业等都得到了发展,乃至拉动了整个俄国的经济。

从冬天开始,特别是二月份以后,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车祸不断,仅仅在三月份,就出现了一百多起列车出轨的事故。

火车出轨发生在从莫斯科附近一直到海参崴附近,到处都有事故。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是普通的事故,因为今天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因为严寒,很多铁路设施出了问题。

可是后来,一件事情引起安全部门的重视,东京间谍小组在三月初传回来了一份情报,说日军派遣大量间谍到了苏联,目的是破坏西伯利亚铁路,使得苏联远东地区补给中断,为日本进攻苏联远东做准备。

过了两天,东京再次传来了情报。这次情报内容则有所改变,说德国派遣了一些间谍,进入苏联的腹地进行破坏,为了德国进攻苏联做准备。

安全部门立刻开展调查,如今,还没有什么成果,不过,远东地区的问题已经出现了,那就是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大量从西伯利亚的运输的粮食停在沿途火车站里,运不到远东。

海参崴的要塞里虽然有大量的粮食储备,但是地面上的兵营和居民的供应却不足了。与此同时,黑市猖獗,不少投机商人偷越边境,走私粮食盒轻工业品等紧俏物资,转手倒卖,获得高额利润。

远东地区想到了伊春,就派康斯坦察前来伊春,和伊春商讨粮食问题。

康斯坦察如今成熟了很多,来到伊春,没有直接说粮食的问题,而是到处参观了两天后,才想伊春当局提出了来那个是问题,而且,口开得很大,要求第一批先提供五百吨粮食,可以用武器弹药换。

其实,这要求不高


状态提示:第444章 苏联缺粮食,粮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