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残汉逐鹿>第一三一章 宴群臣韩俊议筹谋

人生在世,口腹之欲,必不可缺。

没有人生来就能够看破红尘,自然也就没有人生来就喜欢粗茶淡饭。在红尘中摸爬滚打的人,就鲜少有人能够抵抗得住美食的诱惑。

漫天大雪中,不少平民都在忍饥挨饿,而州牧府中却是灯红酒绿,大排筵席。如果很忙的那位大诗人早生五百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或许也就能够提前问世了。

对于那种所谓的“面子工程”,韩俊从来都是极度反感的。“影帝”这个词语放在演员身上是一种褒奖,但是放在官员身上却绝对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躲在高门大院里面吃香的喝辣的,出了门却要衣衫褴褛地捏着鼻子去吃百姓碗里所剩不多的清汤稀粥。这种表里不一,内外迥然的人,只适合当演员,而绝对不能做官为宦。尸位素餐,又只会做表面文章的人,注定会生前风光一时,死后遗臭青史。

更何况实际上,此时的幽州民生,相比于其他地方,已经算的上太平盛世了。

在中原,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在南阳,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关中,在荆襄,在蜀中,在汉中……遍观华夏大地,处处烽火狼烟,又哪里会有真正的世外桃源?

都说蜀中是天府之国,可是刘皇叔入川之时,益州人口却不过只有区区九十多万,这其中还包括了大量南迁的中原人。相对安稳一些的益州尚且如此,战火正炽的中原情况会有多么糟糕就可想而知了。

此时的大汉,早已经病入膏肓。党锢之祸,动摇了大汉国本;黄巾之乱,伤及了大汉血脉;而紧随其后的军阀混战,更是彻底将大汉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乱世之中,最宝贵的是人口。但同时,最不值钱的也是人命。千千万万的底层劳动人民,永远只会是站在金字塔顶尖的那群人的垫脚石。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他们的生死,也更加不会有人在乎他们的温饱。他们的家园,被熊熊的战火毁灭了;他们的亲人,被无情的刀枪带走了。他们食不果腹,衣不抵寒,他们承受着乱世带来的最大的苦难。为了生存,他们吃草扒树,流离失所,只为了不会变成路边那森森的白骨。所谓的人性,所谓的尊严,都在这场灾难中丧失殆尽。卖儿鬻女,流荒乞讨,成为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韩俊能力再大,也毕竟只是个人,他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刻意标榜成为一个大仁大义大爱无疆的大圣人。在他看来,与其跟着老百姓一块儿吃糠咽菜,倒不如想办法尽快让他们和自己一样吃肉。

相比于数月之前的那次宴会,这一次的规模要小了许多,四方将领基本上都在镇守四方。留在蓟县留在韩俊身边的,也多是赵云这样的儒将。因此,宴会之上的气氛,也就远不如之前热闹了。

何为文人雅士?那遍是在大快朵颐之时,也要尽可能保持风度。咀嚼速度可以快,但决不能像那些粗鄙的武夫一般狼吞虎咽。饮酒,自然也要小口慢饮,浅尝辄止,吆五喝六的划拳行令,那是万万不行的。

韩俊对于这样的氛围,很不适应,相比而言,他骨子里更喜欢和张燕那些所谓的“粗鄙武夫”坐在一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倒是侍立在侧的卑弥呼,双眼放光,满是艳羡之色。

离开倭国之后,韩俊对她的态度,已经和善了许多。虽然宴席之上没有她的座位,却也赏赐了她几样吃食,让吃惯了生鱼片的卑弥呼险些把自己的舌头也吞了下去。

虽然近代史上,倭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惨痛不堪回首的记忆,犯下了滔天大罪。但是在封建时代,尤其是唐宋之时,倭人对中国的仰慕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所有的一切,他们都努力效仿学习中国。对于中国,他们发自骨子里的仰慕与敬畏。这也是为什么,韩俊屠尽鲜卑等族,却对倭人网开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至少在短时间内,他们是不可能对中华文明产生威胁的。至于千年以后的事情,韩俊实在看不了那么远了。

崖山失守,宋朝灭亡,倭国得到消息之后,上至天皇,下至平民,所有人身着丧服,西跪三日,为中华文明的陨落而哀伤。

而且,在此之后,倭国势不朝元,仍以亡宋为正统。也正因如此,才引来了蒙古人前后两次的跨海东征。

终元一朝,倭人始终不曾奉其为正朔,一直到大明的建立。

明亡之后,扶桑全民缟素,罢朝一日,罢市三天。对于中国王朝再也没有用“本朝”“****”的称呼,取而代之的“清国”“北国”甚至是更为不堪的“胡皇”“清虏”。

一直到二战时期,倭国人也始终都把中国说成是他们的文化母国,对中华文明充满了敬意。

但可惜的是,这个民族骨子里的那种阴暗,决定了他们注定是一群养不熟的白眼狼。所以,对待这个民族,只能是打两巴掌再给个甜枣吃。驯服了他们的野性,召唤出他们的奴性来,就可以了。

席上所坐着的,无一不是大汉的饱学之士。天文地理,诗词歌赋,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高谈阔论间,也让听傻了一般的卑弥呼,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看似在邪马台高高在上,其实不过只是一只夜郎自大的井底之蛙而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好学的卑弥呼,对于韩俊的仇恨,猛然降低了一大截。此刻的她,心里其实是有些感激韩俊的,感激他让自己留在了这里。<


状态提示:第一三一章 宴群臣韩俊议筹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