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崛起之第三帝国>第1033章 慈父,我们已经尽力 三

“让胡贝大将出击吧!”赫斯曼和往常一样,没有对古德里安提出的建议不,他望着莫斯科周围的态势图,“现在苏军的注意力一定都被第装甲军吸引过去了,他们的南线必然空虚。[_].nbp;第装甲集团军有天应该就能走完那多公里了……到时候即使第装甲军陷入不利,我们也能把莫斯科装进口袋里去。”

第装甲军的战斗力当然非同可,在赫斯曼想来陷于不利也就是和苏军打成焦灼,难解难分而已。如果拥有个装甲师和个装甲掷弹兵师的第装甲集团军,能在这个时候从背后再捅苏军一刀,莫斯科无论如何也陷入重围了。

实际上,德国第装甲集团军的大迂回是给第装甲军的突击上了个保险。

而且在德国第装甲集团军起迂回作战后的几天,着莫斯科州和加里宁州的道路逐渐恢复正常,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都会起大规模的攻势。以便配合第装甲军的突击和第装甲集团军的迂回。

赫斯曼看着地图低声的自言自语:“……只要第装甲军能打赢,对苏联的战争,应该可以在年内基本结束了。”

他的基本结束也不是灭了苏联,而是指围困莫斯科,拿下高加索地区和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中的一个。只要达到这两个目标,苏联就再也不是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了——没有了伏尔加-乌拉尔的工业和高加索的石油,苏联的工业生产起码在目前的基础上再减少个七八成。

红军坦克海什么的,再也没有了!

考虑到希特勒和纳粹党对苏联人民的“特殊感情”,由德军去完全灭亡苏联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包围莫斯科,拿下高加索或者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后,德军就会“退居二线”,以后就让白俄去打红俄吧。

赫斯曼正盘算着下一个目标是打伏尔加-乌拉尔还是就近打高加索的时候,他的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赫斯曼转头一看,就见私人秘书娜塔莉站在了门口。脸色满是迷人的微笑:“路德维希,华西列夫斯基同意在莫斯科被围后投降……不过他不会接受奥丽加授予的任何爵位和官职,他和华沙集团军的官兵将成为战俘。”

华西列夫斯基现在也拿几十万挨饿的大军无计可施了,部队的士气完全跌到了谷底,根本不可能追华西列夫斯基去为bp;nbp;而华西列夫斯基自己杀身成仁也没多大意思,而且他一死,下面的部队很有可能会成建制的倒戈。

所以这位历史上苏联赫赫有名的元帅就想出了个投降当战俘的出路——他先带着大家伙去战俘营吃饭,至于到了战俘营后再归顺女皇,他也管不着了。

另外,按照欧洲的惯例,部队在成建制投降当俘虏之前,都会销毁手中的武器,避免为敌所用。

因此,现在华西列夫斯基率部投降,也算对得起bp;nbp;“好吧。”赫斯曼耸耸肩,对娜塔莉,“让你的人去和华西列夫斯基的代表:我们会按照《日内瓦条约》的规定,给予战俘应有的待遇和体面。”

现在的德军是“老欧洲”的作风,自以为有骑士精神,所以不大会虐待俘虏的。最多也就是让俘虏搬砖锻炼……

……

莫斯科州,维索科夫斯克。

德国第装甲军的军部在月日白天就迁到了这里,第装甲军的军长赫尔曼巴尔克上将在月日清晨的时候,就下达了全军转入防御状态,并且开始修筑防炮工事的命令。

他之所以下达这样的命令,是因为第装甲军的突击已经完全达到目的。虽然克林城没有拿下,但是夺取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也一样。而且克林城也围困起来了,苏军的第集团军也被打残废了。

现在第装甲军已经打到位了,下面该苏联红军出招了。

对于苏联红军的反击,巴尔克心中也有数目,无非就是坦克海+人海+大炮兵+夜袭。从年下半年开始,苏军基本上就是这几招。

而德军现在有了夜视装备,根本不怕夜战。-坦克和“猎豹”坦克歼击车的威力也明摆着,所以坦克海也没啥好怕的。至于人海就更不怕了,德国装甲兵还会怕对手人多?

所以在巴尔克看来,唯一对第装甲军有点威胁的,就是苏联红军的大炮兵。

当然了,这个时空苏军大炮兵对德军的威胁也不能和历史上比。

因为德国这边也有个玩大炮兵的帮手法国人,现在法**派出了一万几千门大炮到苏德战场,所以战场上的大炮数量,也是联军远远压倒苏军。

另外,联军空军现在已经取得了东线战场的压倒性优势。因此对苏军炮群的威胁也非常大,苏军在天气良好的白天只能心翼翼地运用他们的大炮。

不过巴尔克现在还是不敢低估苏军大炮兵的威胁,因为他的装甲军是孤军插入了莫斯科和加里宁之间,所处的位置有利于苏军集中兵力进行攻击,当然也有利于苏军大量集中炮兵了。

因此在月日清晨,第装甲军军长巴尔克上将,决定让他的部队适当收缩一下,同时开始修建可以抵御苏军炮击的防御阵地。

而德军的收缩,很快就被莫斯科州北部前线的苏军现了,在大松口气的同时,他们立即将这个变化报告给了中央方面军司令部。

“总参谋长同志,德国人的装甲集群停止进攻了。”

科科佩夫在向朱可夫报告前线最新的变化的时候,脸上可没有一丝笑容。因为德国人停止前进就意味着苏军必须马上进行反击,否则德国人很快会


状态提示:第1033章 慈父,我们已经尽力 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