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崛起之第三帝国>247.第247章 奇袭 二

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年轻时曾经长期在伦敦居住,还娶了一位英国犹太富商的女儿。因此被认为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内部的“亲英派”,当斯大林准备向西方靠拢的时候,他就会得到重要。而当斯大林准备联合德国的时候,他就失去了外交部人民委员的职位和中y委员的地位。

不过他只是被“雪藏”而不是被“清洗”,因为斯大林还有用得着他的时候。

比如今天,1939年9月3日,他就千里迢迢从莫斯科飞到了伦敦——作为苏联伟大领袖约瑟夫.斯大林的密使。

在前往白厅街的途中,李维诺夫就发现这座他非常熟悉的城市已经满是火药的味道了。虽然英国还没有向德国宣战,但是谁都知道,战争很快就要爆发了,因为伦敦已经开始布署防空了。

灰蒙蒙的天空中飘着不少白色的气球,很大,很高,用钢丝绳系在地面的卡车上面。这是防空气球,如果飞机不小心撞上去可就糟糕了。这种气球可以防御敌机的低空轰炸。

高射炮阵地也正在布置,空旷的广场上架起了老掉牙的3英寸高射炮,机场、码头这些比较重要的地方架起了3.7英寸的新式高炮。

另外,李维诺夫还看到消防队员在进行演习,许多建筑物在加固或是拆除什么东西,玻璃窗上也开始贴米字形的胶带。

显然,英国人非常担心他们的首都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

可是据李维诺夫所知,德国人目前并没有进攻英国的打算。他们的海军太弱小了,一旦和英国开战就意味着海上交通被切断,所以德国人的盘算一直都是拉上苏联吓阻英法。

因此,现在伦敦的防空准备只能说明一点——英国很快就要向德国宣战了,而且法国一定会跟进。

波德战争很快就要变成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世界大战了!而苏联这个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没有理由去介入帝国主义的战争。苏联的目的只是收回原本就属于苏联人民的土地,包括乌克兰、波罗的、立陶宛,或许还有芬兰……

“大臣先生,”在白厅街和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子爵见了面,李维诺夫毫不隐瞒就亮出了苏联的观点。他说,“我想您很清楚这一点,目前的苏波边界是波兰利用苏俄内战的机会发动侵略战争,强加给苏联的。这是1亿6000万苏联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必须要进行改正!”

哈利法克斯子爵看着这个急吼吼从莫斯科飞来的苏联特使——秘密的特使,心里揣摩着斯大林的意图。

这位红色沙皇显然比历史上任何一位俄国沙皇都要贪婪和无耻!全世界都知道德国是苏联的盟友,两国有20年的友谊。没有德国的帮助,苏联根本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第四(英国认为他们自己是世界第三)工业化国家。而没有苏联的帮助,德国同样不可能建立起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

可是现在,面对英法波的同盟,这位gc主义的沙皇感到害怕了,想要出卖德国了。看来德国人很快就要输掉战争了,他们没有机会了。

“这的确是个错误,”哈利法克斯子爵微笑着说,“但是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同样是巨大的错误,作为波兰的盟友,英国不会坐视。”

表态相当强硬啊!

李维诺夫心想:德国人在9月2号公布的伤亡损失情况和战果,看来都有很大的水分——这也是工农红军总参谋部研究后给政z局的意见。

德国人有意夸大了胜利,隐瞒了损失,目的就是促使苏联尽快参战。

“当初波兰的入侵行为,难道就不是单方面改变现状吗?”李维诺夫的语气已经放沉。虽然政z局希望“和平收复”右岸乌克兰,但是在“和平收复”希望渺茫的情况下,动用武力就是必然之选了。

“苏联爱好和平,但不等于会为了和平放弃属于我们的土地!”李维诺夫指出,“波兰现在正遭到苏联的盟友德国的进攻,如果苏联在这个时候加入战争,和德国一起进攻,那么波兰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

“波兰不会灭亡!”哈利法克斯子爵说,“这是一个勇敢的民族,而且还拥有英国、法国这样强大的盟友。英国、法国、波兰可能还有意大利的联盟,是不可战胜的!”

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在德国入侵波兰的当天就在罗马发表演说,谴责德国的暴行,声援波兰人民,并且高调宣布将派10个师去德意边境。

当然,意大利领袖在罗马威尼斯宫的阳台上滔滔不绝演说了四个小时是有报酬的——四条满载伊拉克石油的油轮正通过苏伊士运河驶往意大利。这些伊拉克石油是英国政府白送给领袖的,作为他演说的出场费,大约有4.2万吨。领袖一个小时的出场费就超过了1万吨石油,还是蛮贵的!

“苏联对右岸乌克兰的主权无可争辩,”李维诺夫说,“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和平手段达成目的,那么苏联红军就会解放右岸乌克兰!我们会和德国盟友一起战斗,哪怕对手是英国、法国和意大利!”

看来苏联人铁了心要拿下右岸乌克兰了!

哈利法克斯子爵已经摸清了苏联的底牌,他的态度马上软化下来了,“特使先生,我们只是反对单方面以武力改变现状,就像德国入侵波兰那样,这是不允许的。但是我们不反对苏联通过和波兰的友好谈判,取得右岸乌克兰的主权。”

“谈判?”李维诺夫问,“什么时候开始,又需要谈上


状态提示:247.第247章 奇袭 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