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海商>第十六章 陨落(二)

出于对海寇的挂念,齐思成将大明水师和荷兰的水师经常做对比,他清楚的知道,大明水师的主力——福船,其船体结构注定了它不可能承载大量的重型火炮,否则火炮发射时强大的后坐力会直接摧毁福船脆弱的船体。而红夷的战船,往往耗费颇巨,将船建的很大,直至三桅杆、四桅杆战船的出现,船造大了,龙骨结实了,可以承载更大口径的火炮,对阵这些红夷大炮,大明水师是吃亏的。现在的大明水师,无外乎依仗船多、人众,利用熟悉东南海域的优势,尽量进行接舷战,登上红夷之船后,纵然火炮犀利,无法近战发威,这种依靠人命堆起来的胜利,齐思成每每想来,均是不寒而栗。大明就这么多的元气,哪里受得了这么多外部的骚扰,一旦拼光了,大明海岸将彻底不设防。其实,齐思成多虑了,古代中华领海真正的不设防,是从满清开始的,自有明以来,海上抵御外辱,从没给国人丢脸过。

前些时日闻听苍南卫金乡所千户,曾斩倭寇一百一十余级,海战颇有战力,又与台湾郑氏交好,这实乃东南海防之幸事,齐思成早就想折节下交,亲近下这些后进,此人乃汪公登原的高徒,想必屯田垦亩有些本事,如此人才笼络至麾下定受益无穷。但是,此人只为一千户,是武官,又职微,让齐思成又有些难为情,且此人神龙见首不见尾,几次派人去苍南卫,都没找到。只是回来的人都说,金乡所千户颇有财力,为人豪阔,在浙南一带颇有名声,又有其家将随行带回很多罐头、烟丝、琉璃板等物,各个精美绝伦,最让齐思成惊讶的是,时下最流行的四轮马车,在他遣家丁去时,竟然带回来一辆,这样齐思成不得不重新对晏世轮进行估计,因为这基隆商馆的四轮马车,行进极省马力,即使是坑洼路面,仍然感受不到太大的颠簸,而转弯、爬坡时,更是平稳顺畅,远比寻常马车舒适,只是一车竟然要双马拉动,而且造价颇高,一辆马车,此时竟炒到两千两,还是有价无市。

“一个小小的断事官,竟然这么大手笔,此何人也?”作为一名文官,并没有任何一丝的养尊处优,就像是田间老农一样的皱纹,横在知府大人齐思成脸上,真是人不可貌相。可以看出,他此时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肯定晏世轮的实力和能力。

“回知府齐大人,此子姓晏,名世轮,字达思,北港(明代对台湾的称呼之一)人,昔年其义弟宁凤晨凭借郑芝龙之力,横扫西班牙驻基隆、淡水两港守军,遂以此二地为根基,又败倭寇于东海,斩一百一十余级,积功千户,司职断事,此子及其义弟宁凤晨,皆东南巨寇郑芝龙把兄弟,东南人称‘廿芝’是也”,在一旁的福州同知王庆隆立即回禀上官,笑话,拿了人家那么多东西,大人怎么还这么健忘?忘了坐着那个逛青楼的四轮马车了?还有那些琉璃灯盏?齐大人当初虽然没在福州府,但是东西不还收了吗?于是,立即在底下比划了一个马车的样子,然后挤眉弄眼。

不理王庆隆那官场上的暗语,齐思成顿首道:“哦?可是那位颇有眼力的金乡所千户?”

“正是,此子一向礼待上官,在东南官场上颇有好名声,且爱民如子,治下百姓极为拥戴,乃后进佳材也”王庆隆也是知道,这个晏世轮千户职位早晚要升,何不卖个人情,到时候再向晏老弟讨要一套马车,福州府就知府大人和同知大人各有一辆,行驶在府城里,比皇帝车撵还受人景仰,那种吸引人眼球的感觉,实在太引人、拉风了。

“大人,听闻晏世轮与登原公遗子汪才枫设立的‘基隆商馆’关系匪浅,月前有人相传,基隆商馆又有新式马车面世,不如……”

“庆隆啊,这道听途说不足为信,汪才枫?汪公登原的遗子,此人颇有智计文采,偏要摆弄奇淫巧计,端的侮辱斯文”齐思成打算了王庆隆的索贿意向,因为他是穷苦出身,很是看不惯一些做法,而且现在大敌当前,竟然想着怎么朝底下讨要马车?这让齐大人心乱如麻,“庆隆,快快招过来晏世轮坐船,我们合兵一处,看看这些西夷还耍什么花样?”齐大人是知兵的少数文官之一,他更清楚兵合一处的道理,遂下了命令。

齐思成此刻想到的是,天启帝废驰朝政,武皋公(黄彦士,楚党党魁)年前辞官回乡,阉党倾轧下,东林人士尽受打压,自己虽任满,内阁也准许升任杭州府同知(正五品),但齐思成视东南海防为自己生命,迟迟不愿离开福州,留任了一任又一任,在整个大明官场上,这样的知府也极为少见。齐思成极为崇拜给事中杨涟,杨涟终生致力于争“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以正宫闱反阉党以遏止魏忠贤为挽救混乱的政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回到朝堂之上,见惯了官场倾轧的他,实在不愿再卷进其中,楚党也罢,阉党也罢,踏踏实实的夯实海防,也被他视作了生命!

远处晏世轮的“灭虏”战船,并没有发挥其较高的航速优势,极为低调的划着桨,半收着帆,以大明战船应该有的速度行道齐思成坐船附近,而且按照晏世轮的要求,船上收起或是遮盖上了所有“扎眼”的东西,比如船首的三十二磅炮,还有大部分十二磅炮,只留甲板上的十二磅炮约三十几门。水手进仓,外留晏世轮、宁凤晨、费绍航、十二金刚等一干人,刚才热闹非凡的偌大甲板,顿时鸦雀无声,


状态提示:第十六章 陨落(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