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海商>第五十七章 思想准备

然而这些,晏世轮是不便说出口的,他不能对众人说,”不要担心买不起这,买不起那,咱金乡军多印点钞票不就行了?!“这未免太惊世骇俗。现在“战船币“的全球化受到金乡军影响力的问题,还没有进一步的扩大,只有金乡军军例进一步扩张时,才能完成刚才所述的四步当中的后两步。

就算是如此,轻松搞垮后金的薄弱的金融体系,还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完全可以用“战船币“,压垮他们!明面上却不能这么讲,只能从装备上跟大家讲——

“诸君,以史为鉴,通过萨尔浒一役当中,秦镇的表现,可以看出,冷兵器时期,强弩是唯一可以在正面对阵时,打败强弓的武器。因为弩有三个特点,首先,弩可以用全身之力,汉人的体质不如后金,弩就解决了汉人发力不足的问题。其次,弩的唯一不足就是射速不如弓,但是汉人唯一的优势就是人多,而且,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个农民,简单的训练之后就可以使用弩.真是这个特点中原王朝本来就可以有效的用强弩训练农民对抗后金.但问题来了一个农民简单训练后就能有如此战力,哪么他们反了怎办.中原王朝正式这个原因没有全面使用弩。在弩渐渐的淡出人们视线后,那些拿着强弓,“以骑射为根本”的野蛮人,那帮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征服了各项发展超过任何封建帝国的大明,所以说我们其实是败在自己身上。”

晏世轮这样说,众人都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然而,史可法和冯从吾却没能那么洒脱,他们还是执拗的认为,并不是装备影响了一切。

晏世轮心如明镜,他立刻的补充道:“宪之,你可能认为,萨尔浒之役,大明并不是输在装备上?”

史可法当即越众而出。俯首道:“大人,萨尔浒乃全大明人心中之痛,可法怎敢小事?只是,这原因嘛……学生认为。是否为我大明军事文弱,不敌建奴骑射?”

晏世轮认为连史可法都这么看,底下应该大部分人都是这种想法,不得不进行矫正,但是如何说。晏世轮还需斟酌。

首先要分析这个敌人的历史!在前世,人们说到满洲八旗,都会想到北京茶馆里的那些纨绔子弟,但在十七世纪的东亚,满洲八旗确实是一支横行天下的无敌之师,斗明朝,平朝鲜,战沙俄,一统中华,这支军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军事里最后的辉煌。这支军队的装备是相对低劣的。但他的尚武精神和士气都是最出色的。严格的军事编制,险恶的生活条件,强大的生存能力,使这支军队最终能击败明朝统一华夏。但是这支军队最终还是重复了蒙古大军的悲剧,在占领中原以后迅速蜕化,蜕化速度甚至是蒙古军的几倍,到17世纪下半叶,这支军队就基本已经变成了一群无用的草包,战台湾和平蒙古葛尔丹的战役基本都是由汉绿营军承担,八旗铁骑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成为了绝唱。只能寄生在北京的茶楼里按月领取铁杆庄稼过活,可谓是昙花一现。

满洲的八旗兵没什么强大的,他们并没突破过宁锦防线,只有两次绕到宁锦防线的北方从蒙古借道袭击过北京。而在宁锦防线的部队和其他地方的增援部队到达后,立即就得走人,走慢了要被包了饺子了。

而明末汉族军队最能打的是李自成,但灭了李自成的是吴三桂。清军入关后,清军八旗兵总共才八到十万人,打仗的主力是投降的明兵。因为他们要去消灭李自成为明皇帝报仇。大清的入关也是打着为明帝报仇的幌子进来的,不过来了就不走了。当吴三桂、耿精忠等人的汉军打下整个长江以北地区后,清朝就立国了,这些汉王爷被分到各地,不听吧,各自的势力不够,没有一个核心人物,谁也不服谁。听吧,就等于是反了大明。很为难。而这时在南京建国的南明王朝又与大清联合了,追击李自成的残部。在追击李的残部时,顺手把南明也灭了。明朝的军队此时四分五裂,没有领导核心,最后都被大清收买,最终清朝实现了统一。这不得不说是一部窝囊的史说合集,

晏世轮捋顺想法,道:“诸君,无论是八旗还是蒙古,依靠的主要是骑兵,凭借很高的机动能力和相对简单的后勤保障需求,加之正确的战略战术、将士用命,这才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战果。那秦代的军队做比的话,元蒙和八旗在金乡军或汉军面前不会有便宜。因为八旗也好、蒙古也罢,和秦汉时期的主要外患--匈奴一样,依靠骑兵。即便八旗和蒙古军队装备有马蹄铁、高桥马鞍和钢铁兵器,但同样需要平整的地形、冲击的距离,这与有无马鞍马蹄铁没有太大区别,而秦汉军队的主要装备是弩,标准化生产的意义对戈矛剑的意义是不大,但对弩这种带有机械装置的兵器而言就大不相同了。弩的威力大于弓,对目标的杀伤距离也大于弓,是对付骑兵的利器。只不过唐宋以后,弩的发展走向大型化,不再以单兵使用为主了。弓箭的使用普及是由于弓箭的制造比弩要简单,射速也快于弩,加上弓箭不属于朝廷的管制兵器,民间可以大量拥有并时时练习,所以使得弩(单兵使用的弩)逐步退出了战争舞台,而火药兵器的出现又加速了弩的灭亡。所以,诸君,我金乡军装备的尽皆是当时最犀利的火器,何愁装备不让如人?

后金军并不是强在军队有多强,而是其有一个坚强并非常智慧的领导核心上,他们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都


状态提示:第五十七章 思想准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