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肌肉运动操作机甲,首先要弄清基本原理,配以最合理的技术手段,还要找到合适的人、进行大量训练。”
操作机甲,首、尾两点不可能改变,开头是人希望机甲做的动作,即意志;结尾是机甲实际完成的样子,即指令落实。
机甲是死物,机师的任何指令都会得到执行,机师的好与差、判断的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机甲接受指令的正确与否,整个过程中,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改善是把意志转化为机甲指令的过程,目标无非是将进程加快,操作精准,避免多余和失误,从而提高战斗力。
肌肉控制机甲的核心思想在于模拟,以机师的行为做蓝本,转嫁给机甲。也就是说,机师不再考虑如何控制机甲,而是如何控制自己,战斗中只要机师的反应、意识、判断、动作正确,机甲就不会出错。
为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对机师的肌肉动作进行监测、并做相应的数据采集,然后把信息转化为触发相应程度的数字信号,最后再通过光脑给机甲下达对应的操作指令,最终完成模拟。当前科技条件下,前者早已没有问题,后者同样不是问题,两者相加却出现大问题,使得研究陷入困境。
老魏感慨说道:“最开始,人们的想法比较激进,试图让机师的肌肉运动与机甲指令进行一对一关联,理由是人体有六百多块肌肉,机甲顶多数十条指令,十选一,绰绰有余。技术也没有问题,但在实现后,人们失望的发现被这样操作的机甲非但没有爆发强大的战力,反而像个抽疯的舞者胡蹦乱跳,一塌糊涂。”
原因很简单,人体的肌肉,让它动一定会动,但不是想不动就一定不动,尤其在战斗中,机师很经常会肌肉紧绷、甚至跳动,于是机甲接收到命令,愉快地扭起秧歌。
仅仅在论证,这条道路就被很多人认为不可行,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点,无论机师怎么训练、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譬如说,如果将腹部肌肉与机甲操作连接,放屁的时候一定会触发;同样道理,喷嚏的时候,整个头部肌肉几乎都会参与其中,那块能够放心使用?
老魏说道:“肌肉控制与脑波控制面临同样难题:容错能力几乎等于零!”
“那只是表象。”得福冷笑说道:“把人体肌肉当成和机甲操作一样拆解的零件,愚蠢透顶。”
听了这番话,老魏惊奇地看着得福,好一会儿才回过神。
拆分肌肉的控制方法不行,模拟计划回归老路,让机甲模拟人体的系统性动作。比如前进中的机甲遭遇炮弹袭击,机师决定横移、并且侧转进行躲避,光脑通过接受到肌肉运动信息,计算出机师的运动方式怎样,再通过程序转化为光脑指令,完成操作。
过程看起来复杂,但由于光脑强大的计算与执行能力,进程反而大大加快。从结果看,由于肌肉运动不会影响到机甲,情况果然好了很多。机师只要保持专注,该走路的时候走路,该出拳的时候出拳,尤其战斗的时候不要随意添加多余举动就行;至于生物躯体的一些无意识举动,如打喷嚏、咳嗽、抽筋等,完成可以通过程序设计进行屏蔽,况且机甲不是生命,就是想模仿、也无能力做到。
然而还是有问题,而且很多。
“最大的问题是度。由于座舱的天然限制,人不可能完全自由,很多动作做的不够到位;再有就是信息转化,比如抬手这样简单的举动,怎么抬,从哪个角度抬,抬多高,速度是快还是慢,会不会中途停顿、变向。对人而言,这些都是一个念头的事情,然而对机甲而言,它需要多项指令才能做到,每个指令都必须明确、清晰,且有严格的数字限制,五度角就是五度角,高一米就是一米,功率三百就是三百,不可以这样:大约二百五。”
牛犇忍不住失笑,说道:“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解决。把机甲的指令程序规定一些数字误差范围,比如11到19之间算15,超出才另行计算。至于动作到不到位,一方面可以改进座舱,还可以改进行动方式,与机甲操作做相关对应。嗯,会很麻烦,但不是绝对无法做到。”
简单地讲,这是把人体的动作描述数字化,从而接近到光脑能够接受的范围。
老魏欣赏的目光看着他,说道:“接下来的问题是,人能够完成的动作,机甲未必能够做到,比如凌空旋转三周转体......只是一个例子,结果就是彼此动作无法协同。反之也一样,机甲能够做到的事情,机师未必能够,使得战力挖掘不充分。”
牛犇沉吟说道:“听起来与刚才的问题一样。我觉得,依旧可以通过训练解决。”
老魏说道:“有差别,不过你说的也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训练解决一大部分,实在解决不了,以硬性规定回避掉。”
牛犇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问道:“这是不是人机合一?”
老魏很是吃惊,赞叹道:“不错啊!居然知道人机合一。”
牛犇有些不好意思,说道:“一点点。”
老魏点头说道:“通过改进操作方法,可以让大量机师成为人机合一的高手,剩下的只是战斗意识、经验问题。”
“最终是境界问题。”得福在旁边不屑反驳,嘲讽他不懂得升华。
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人机合一,想象一下,战场上出现一支由准战神组建的装甲部队,会是多么美丽而恐怖的画面。
难怪人们至今放不下这样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