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西八十里有座年代久远的小城,被看做卫星城市。曾几何时,这里也有过车马熙熙的盛状,但到了今日,城内居民基本搬空,留下来的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是些流浪为生的特殊人士。城内穿行,只见到青砖灰瓦爬满了藤蔓,断壁残桓之中,时而闪过野狗的身影。
哦对了,城内还有一家客栈,名曰:龙门。
除了这些,小城已是荒城一座。
古城荒废,天门成为孤地,周围最近的城市位于三百多公里之外。谁都没想到,当铁甲横流朝天门汹汹而来,有一支军队选择在这个废弃的地方扎桩立营,英勇抗击。
最开始,习惯了敌军一触即溃的帝国军队没把这座明显废弃的小城放在眼里,先锋仅一个连队的兵力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城,结果遇到伏击,百多人全军覆灭。到了第二天,后续的帝国军队依旧不太重视,虽然进攻兵力翻倍、且增加了装甲力量,但就内心讲,仍把这里的抵抗看成“临时性阻击”,而非决战的开端。
这样的判断自有其道理,要知道,小城与天门之间空旷平坦,对大军的行动极其便利。帝国军队如果绕行,既能顺利地对对天门市展开攻击,也能掉头将小城包围,将守卫在这里的联邦军队全歼。换句话说,在此驻军对天门的攻防并无太大影响,除非其数量庞大到能够对帝国主力构成威胁。
然而小城没有那么大的容量,联邦也无资格那样奢侈,把精锐部队部署在这里等于朝帝国嘴里塞块肉,不值,而且不智。
草草侦查后,帝国指挥官判断那支侥幸成功的联邦军队或许已经后撤,城内已经空了。
“等拿下天门,定要查出是那支部队干的事。”
基于这种判断,并有上层“紧压天门、缓缓攻击”的总体方针,帝国指挥官鹤碧秋也先才会犯错,派出的兵力并不足够。
结果,又是全灭。
两次干脆利落的伏击,残酷地现实使得鹤碧秋也先认识到,这座几乎没有人居住破败古城中至少隐匿着联邦的一个团!
接下来,他开始把它当做正儿八经的城市进行强攻。
炮火,突击,分割,绞杀,三日激战,城内城外产生上千具尸体,本就破败不堪的小城在枪炮的蹂躏下越发凄凉,但却依旧掌控在联邦军队之手,似乎它记起自己被赋予的使命,誓死用身躯捍卫天门。
至此,帝国方面渐渐意识到,不把弄清这座小小的城市里到底驻扎着多少人、并将其碾碎,帝国甚至都无法安心地围攻天门。
对小城与驻扎在这里的联邦军队而言,能够让帝国方面形成这种印象,已经可以算作奇迹。反过来对攻击方来说,这三天的战斗简直是灾难,是对全体帝国军队的羞辱。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动战争,帝国的主要砝码是装甲部队,但在投入上,主要分配在两翼攻击群,其次才是城市正面。另外还有最强大的皇家第二师团,数千台主战机甲,被放到横断山区对古山坳形成威慑。
此时此刻,第二师团依旧就位,左右两大攻击群长驱直入,已从两侧越过天门,随时可以合围。正面战场,装甲部队各有使命,导致帝国方面在小城这个方向的装甲力量不是太强。当意识到遇着硬骨头的时候,偏偏赶上川崎接到二皇子的催促,对天门的攻击由缓转急,各个地方都爆发了激战,难以在短时间内抽调兵力。
假如不着急,可以歇几天等待后援,要不了多久,更多帝国军队便能抵达前线。但在预计中,三天后的天门已经划归到帝国版图,届时若连这座小城都没拿下,让人情何以堪?
边野从燕子坞来到前线,不知从谁那里听到小城这里的事情,亲自过来视察。遗憾的是他没带来更多兵力,只给了一道不容反驳的命令。
“不计牺牲,必须拿下,而且要尽快!”
于是便有了十月十六日的事情,自清晨起,先是炮火密集覆盖,接下来,一个由近百台主战机甲组成的临时大队攻入城区,身后是大批为巷战准备的步兵。
过繁盛时,人口从未超过二十万,方圆不过十余平方,并有一条小河贯穿其中。在一个面积如此狭小、又算不上重地的地方投入如此多力量,前所未有。
激战从凌晨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小城内的每块砖石、每一粒沙土都曾经在炮火中颤抖,每一条街、每一间房,都见证过鲜血迸发的时刻,令人大惑不解地是,无论帝国付出怎样的努力与代价,总也不能够将残敌清理干净。
那片焦土仿佛存在着魔法,能够凭空长出人,甚至机甲。有好几次,鹤认为战斗已经结束,准备汇报占领信息的时候,对手的反扑适时而来,那些从地下、水底、碎石乱瓦中突然冒出来的联邦人先是猛烈开火,接着在追逐中莫名消失......当然,战死的人除外。
如此反复,鹤碧秋也先很快意识到,小城地下有玄机。遗憾的是,到这个时候,城内的部队已经遭受极大损伤,纵然发现地下入口,也已承担不起进入探测的风险。于是他下令,在所有通过审讯、追击与探测到的入口点火、放水、灌烟,再或者干脆堵死。想尽一切办法,把藏身其中的联邦人逼出地面。
手段生效,联邦人一下子出现在小城的各个角落,最令指挥官错愕、懊悔的是,其中竟然包括二十台烈风。
把六米高的机甲藏身地下,且令其保持活动空间,小城地下仿佛存在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