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仙侠修真>聊斋穿越记>第三十二章:县学

见儿子跟个霜打的茄子一样,梁母摇头一笑,口风一转道:“不过,我看平日里云家都是云丫头做主,你云婶从不过问什么事。今日她忽然提起这话来,我想定是那云丫头对你有了心思,但却不好开口,所以你云婶才主动提起。”

梁文赋此时却冷静了下来,反问母亲:“云翠仙对我有意?可她现在对我的态度最多也就是不冰冷,无论如何算不上热情啊!”

梁母站起身来道:“白天时那云丫头脸上不是也没不满的情绪嘛,虽是在假装没听见,但你们年轻人这点作态,为母一个过来人怎能看不出?”

见梁文赋仍将信将疑,梁母直接肯定地说:“你就放心吧!此事为母已有计较,只不过白天时你和云丫头都在旁边,这种事怎能当着你们的面说?这几日为母找个机会,请个媒婆过去探探口风。”

说罢,梁母把儿子往门外推:“你就安心回房睡去吧!如今你年纪轻轻地,当以学业为重,此事自有为母计较,你莫再操心!”

在这个时代,哪怕男女双方自愿,媒妁也是必不可少的。梁文赋也只得回房入睡去了,期待着过几日有好消息。

————————————————————-

按本朝规定,秀才是必须待在县学的,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怕血气方刚又有特权的秀才们在地方上闲着生事,干脆就把他们关起来。虽说如今这个规定已经比较流于形式,但梁文赋作为一个新晋秀才,还是不能太离谱,万一真的不小心惹怒了知县,被以此为由罢黜了功名,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第二天一早梁文赋再次离家,往轵县县学而去。

东周时,周襄王将京畿之地的阳樊赐予晋文公,但面对晋军围城,阳樊城民不愿降晋。相持不下之时,阳樊大夫仓葛向晋文公提议:“周王所赐者是城池而非百姓,你放我们离去,我们把阳樊城交给你,岂不两全?”

最终晋文公无奈屈从得到一座空城,仓葛则率全城百姓迁居东南二十里,最初以战车列卫,后又在此地筑城。战车的护栏叫做轵,因此这座最初由战车拱卫的新城就被命名为“轵”。

因处于沟通中原与晋中的太行第一要冲,诸侯争霸时是兵家必争之地,轵城一时间成为富足繁华的天下名都之一。战国时被韩国吞并后曾一度成为韩国国都,后随着天下统一,轵城失去往日的军事作用,地位渐渐下降。

历史的光辉慢慢褪去,如今的轵县只是个普通的小县,却因是四大刺客之一聂政的故里,依然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向往……

轵县县学位于县城东侧,梁文赋到达时,上午的课程尚未结束,于是准备先去课堂上露个面,表示下对教谕先生的尊重。

结果刚进大门就遇到一个身穿七品文官服的中年人,本县知县梁文赋认识,但此人却很明显是从未见过的

虽然这人比较陌生,但一个县里能穿七品文官服的只能有一个人,而且这时代的地方官是绝对禁止私下走动的,唯一的可能就是本地换了新知县了。

梁文赋连忙施礼:“学生梁文赋,见过使君!”

那知县也不还礼,只嗯了一声,满脸严肃地问:“儒家谓‘三纲八目’者,何也?”

梁文赋一愣,虽然心里奇怪,但还是急忙回答:“三纲者: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辈读书,所为者何?”知县又问。

梁文赋不假思索回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知县立刻跟上:“中庸二字何解?”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谓之中;庸者用也,不易之为庸。”梁文赋答得也利索。

知县这次不再问问题了,沉吟一下道:“嗯……你把中庸背一下!”

我靠!这么长的东西你让人背?梁文赋算看出来了,这一定是自己经常请假不来学堂,现在这新知县诚心难为自己。不过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如果背书就能免去责罚那再好不过。

于是梁文赋站直身子,张口就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梁文赋字正腔圆、一字不差的背完一整篇中庸,然后静静地看着知县。

知县的脸色比之前缓和了不少,对梁文赋说:“看来你平日读书还是用心地,但万万不可恃才而骄,须知学海无涯!回去吧,以后不可无端旷课!”说罢一挥手,放梁文赋进去了。

等梁文赋进到学堂一看,里面竟然坐满了人,甚至有很多秀才都是从没见过的,此时也都整整齐齐地坐在下面,梁文赋心知这些人必定都是看新任知县“面子”才来的。

教谕倒是个老好人,梁文赋向他问个好,直接坐回了座位上,又熬过小半个时辰,今日课程就算结束了。

散学后,秀才们三两结伴一哄而散,梁文赋刚从座位上站起,肩膀就被人拍了一下,那人声音热情道:“文赋贤弟此番许久不见,可是在哪个勾栏里相好处厮混?”

梁文赋大笑着站起来,一拱手道:“九思兄又说笑了,你知道我不是风月场中之人,倒是九思兄想必又结识了哪位红颜吧?”

跟梁文赋打招呼这人三十出头年纪,身量中等、白面微须,正是梁文赋的同窗于九思。

状态提示:第三十二章:县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