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了时不凡说要面临灭亡高句丽,这个不得不让李世民重视了。那么多年来都在打高句丽,不就是一句俗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吗?这个道理,从当年的汉朝打匈奴就可以看出来了,东亚容不下两个强国的存在,这个是历史已经证明的了。突厥人必然要灭,可是高句丽不能够留下。高句丽已经有做大的趋势了,随时可能会成为威胁中原王朝的一个重要的对手,这样必须要打的。不过怎么打,这个很有讲究。当年隋炀帝几次攻打,都已经证明了高句丽不是软柿子。隋朝因为三征高句丽透支了国力,这才会酿成后面的结果。大唐想要不酿成后来的结果,自然是要找对方方式方法。
“皇上,你看看这个图纸,这个是我姑且绘制了一下当地的地图,还有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地图。这里他们还是以三国趋势,其中高句丽占据了辽东,并且还有不少半岛的领土。而百济和新罗分别占据剩下的南方,他们是三国的姿态。不过这个和我们当年的三国不太一样,这个三国是高句丽实力最强,而百济其次,新罗最弱小。不过高句丽和百济一起联合欺负新罗,新罗目前急需要找靠山。本着远交近攻,还有敌人的敌人也就是朋友的原则,那新罗最合适的盟友也就是我大唐。”
“我们大唐是建立在隋朝的废墟之上的,可以说我们天然也就继承了隋朝的各种国际地位和恩怨情仇,这个不是随着改朝换代也就可以轻易的抹除的。当年死在高句丽的中国子弟,可是不在少数。可以说很多我们大唐的百姓都对高句丽天然有仇了,因为他们的亲人朋友都是死在了高句丽那里。而国家是由无数百姓组成的,那我们国家天然也就和高句丽有仇,我们迟早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新罗找我们,不但可以进攻威胁高句丽,减轻他们那里的压力。而我大唐的国力和军力足以拖住大量的高句丽军队,减轻新罗的压力。一旦高句丽无法针对新罗,那新罗单独对抗百济也是可以的。”
“同样,而我观察了这个高句丽那个半岛的局势,发现了一个现象。那也就是高句丽在部署各种防御防线的时候,他们都是以北方辽东一带作为主要的防线。高句丽主要防御的对象,也就是我们中原。我们中原想要进攻,往往是从幽州一路往辽东进攻,最后必须要经过高句丽无数年以来积累下来的防线。高句丽侵占我华夏领土已久,部署了一道道的战略防线,甚至他们的整个国防策略也都是以北方辽东为方向阻击的。从辽东到高句丽的首都平壤,那几乎是一步步防御,我们中原军队很难突破那么长距离。”
“尤其是我们一旦到了冬天,冬季作战是兵家大忌,他们只要拖延到了冬天,那几乎等同于胜利了。”
时不凡介绍了这个局势,高句丽其实目前的国防策略是沿着辽东进行防御的,这样的防御目标显然是在防御中原王朝。甚至自从大唐开国之后,高句丽不但没有减轻任何辽东地区的防御的姿态,反而还是加强了防御,不但部署了重兵,反而还通过各种的工事来进行防御。
这个高句丽防御姿态,完全是采用了重北轻南的姿态,一直是以由辽东地区的进攻的中原王朝军队为主。凡是中原王朝想要进攻高句丽,那必须要从幽州出兵,一路上突破高句丽的各种防线来进攻,这样不但阻力很大,并且征战时间旷日持久。虽然也许后世很多人看不起韩国和朝鲜的军队,可是后世人看不起并不等同于古代高句丽军队也就是水货。大唐和高句丽的军队毕竟都是冷兵器军队,冷兵器军队差距再大那能够差到哪里去?只要双方士气高昂,战术相同,只要指挥官不脑抽,那双方的战争都是旷日持久的。何况高句丽为了防御中原王朝,准备了不是一年两年了,那是以百年来计算的。
“中原失去了辽东太多年了,现在我们对于辽东地带的各种环境都不了解,贸然的进攻肯定是知己不知彼。甚至连知己都不一定知道,比如说我们的军队抗冻能力怎么样,这个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我认为如果直接单纯的从辽东进攻,那这样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关键是他们准备了这么多年,一旦作战动辄数十万大军。虽然我军人数众多,可是高句丽也不弱,他们为了防御可是准备了上百年,各种准备多不是我们能够相比的。所以我姑且他们依据地理优势和各种后勤优势,一个人可以当做我们五个人来算,那这样我们其实未必能够占据多少兵力上的优势。”
“再加上我大唐后方道路漫漫,辽阔的疆土反而加重了我们的补给压力。我们从后方搜集一石粮食,送到了前线恐怕连一斗都没有,而我大唐如果出兵过多,那这样我们消耗的粮食反而要乘以二十倍以上。”
“高句丽人距离近,并且士兵人数少。他们少也是有少的好处的,消耗的粮食少,这样后勤压力小很多。不但距离近,人数少,消耗的粮食少,后勤压力很小。而他们是保家卫国,虽然这个辽东是我们中原的领土,可是被高句丽窃据多年,他们已经在那里生存了很多年,可以说已经被他们当做了家园。相反我们失去了很多年,随着当年南北朝乱世,谁也都不顾那些领土了,对于我们大唐的百姓来说打高句丽并非是为了收复领土,因为这些领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意义不大。相反他们打高句丽不过是为了报仇而已,没有别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