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水浒之寨主当自强>第五十六章 席卷青州

相比于菜市口血腥,府衙前则是排起了四条见首不见尾的长龙,但凡家里走的动的,现在都在队列之中。

背上背着竹篓,手里拿着竹筐,静等轮到自己领取福利。

鲁智深和燕顺等人,亲自上场派发物品,也不管别人拿动拿不动,只要有人上前,只把竹篓、竹筐往满了装。

有人欢喜有人忧,从中午到现在已经有好几十个闪了腰,弄得青州城的百姓,既痛苦,有兴奋。

时过下午五六点,青州城的百姓九成九的都已领取钱粮。而府衙前的两座大山,只是少了三分之一,可见青州城的富裕程度。

街上搭起数百口大锅,香喷喷的肉香传遍整个街道。地上各色大小的酒坛,堆满空闲的角落。

这都是青州城的百姓免费贡献出来的,邓龙想要给钱,都被百姓严辞拒绝,

年长得百姓如是说道:好汉们替我们除了青州城的祸害,俺们没什么可以报答好汉的,只有每家凑些酒肉,给好汉们添饥,要不是自己年纪太大,就跟好汉们去梁山了。

这话说的邓龙双眼泪水打转,就是这群勤劳的人民,顶着酷热难耐的烈日,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到头来收获的血汗粮食,不但要给地主交租,还要给朝廷交繁复的赋税。

到最后,皇帝收了百姓的保护费,却不能保证百姓的死活。各地的‘父母官’们,嘴里念着‘人之初,性本善’,暗地里却趴在百姓头上吸血。

邓龙在后世的课堂上,听着老师口若莲花般的讲述北宋是如何繁华,文道如何的昌盛,大宋的经济如何的繁华。

可是又有几人关心过百姓,文道昌盛下,经济繁荣下,百姓背在身上的夏秋赋税,两座大山,谁又能真正讲述过。

放眼华夏上下五千年,百姓造反最多的朝代,恰巧就是号称上清下明的宋朝。

在这种背景下,青州城的青壮,纷纷加入梁山,黄昏时分,已有五千多人加入。

府衙大堂上,邓龙道:“青州之事,现在大至算是结束了。那些随我们去梁山的青壮,每家再发十贯的安家费,一个大子也不能少。

还有就是在百姓家里,出两倍的价格,购买马车、驴车,把剩下的钱粮全部装起来!”

公孙胜站起来说道:“今天我已经大概估算过,粮草现在还剩六十多万石。铜钱还有二十多万贯,要是全部带回梁山,一路上耗费的时间太多了。”

青州里梁山一千多里,要是骑上快马,只需一天多点的时间。可是带着如此多的钱粮回去,依照现在的道路状况,一天能走个三五十里,就算是老天开恩了。

邓龙微微一笑道:“我本来就没打算把这些东西带回梁山,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百姓吃了上顿没下顿,我们把这些东西,全部分发给百姓,岂不是更好!”

花荣蓦然一惊,邓龙这是要做什么?难道现在就想造反不成?

落草与造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靠打劫百姓生存,一个靠拉拢百姓生存。

挥手间价值百万惯的钱粮,全部送给百姓,这不就是要造反的前奏吗?

要知道朝廷对占山为王的强寇还有一丝容忍,这在大宋满山遍野的强人,就可以看出来。既使剿灭不了,最后下一道诏安的旨意,绝对就能收服这帮山贼头头,算不得什么大事。

而对造反的一方枭雄,朝廷绝对是谁站出来,就干死谁。诏安那是绝对没有一点可能性。

想到这,花荣急道:“兄长万万不可如此,要是朝廷知道我们肆意拉拢百姓,绝对会与梁山不死不休的!”

邓龙奇怪的看了一眼花荣,难道宗泽没在信里说梁山,现在就是奔着造反的目标前进。稍稍思考一番,邓龙心里恍然,以宗泽人老成精的心思,绝对会在信里说,梁山现在都是一帮无家可归,报国无门的精英人士,静等朝廷的诏安文书,只要你花荣来梁山,招安后,绝对会飞黄腾达,比现在做个副知寨的强。

怪不得哪天花荣答应的如此痛快,尽心尽力的帮助邓龙,看来一切都是宗泽的的功劳啊!

邓龙笑道:“贤弟不要担心,梁山‘现在’绝对没有一点造反的意思,这么做,纯粹是为百姓做一点好事,没有其他的意思!”

现在只有公孙胜一人知道邓龙在做什么,宋江接二连三的逼迫,使得邓龙没有其他办法慢慢积累声望,只能兵行险招,快速的崛起,才能打破宋江在山东,只手遮天的声势。

不然宋江等时间成熟,振臂高呼,三山五岳的好汉,齐聚青州。以照宋江现在近似疯狂的举动,绝对会对梁山出手。倒时只能两败具伤,谁也讨不得好处。

公孙胜对花荣笑道:“兄弟不用担心,我等都是‘忠义’之辈,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对了,”公孙胜话风一转,对邓龙道:“到现在还没有秦明家眷的消息,倒时如何劝说秦明归顺梁山?”

邓龙痛苦的一敲脑袋,苦笑道:“是我考虑不周,原先听说秦明性急如火,无甚谋略,谁想到……。唉!”一切都按照邓龙的剧本在进行,唯有秦明脑洞打开,使得邓龙现在无计可施。

就这样放了秦明,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位列梁山五虎将的那几位,邓龙可是打算一个都不会放过。

眼见天色越来越暗,邓龙交代了几人几句,发动青州城的百姓,帮自己装车,务必于明天早上全部准备妥当。

众人各自领了差事,一哄而散。邓龙也没闲着


状态提示:第五十六章 席卷青州--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